《星星点灯》改成这样,是对郑智化的侮辱!

音乐猛料 《星星点灯》改成这样,是对郑智化的侮辱!

乱改经典

《浪姐》最新一期,王心凌组的舞台《星星点灯》因修改了一句歌词引发了很大争议。

原版:“现在的一片天,是肮脏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再也看不见。”

改成:“现在的一片天,是晴朗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总是看得见。”

这一波正强行正能量,把观众都给整不会了。

抛开歌词不谈,一首人文情怀浓厚的金曲,硬生生变成魔性rap欢快歌,这改编也一言难尽。

我们理解综艺需要娱乐,但选曲方面,完全可以挑更与之适合的歌曲。

郑智化也坐不住了,他在微博里说:

“关于我的经典歌曲“星星点灯”,被乱改歌词一事,我表示震惊、愤怒和遗憾。”

《星星点灯》改成这样,是对郑智化的侮辱!

稍微有点语文功底的人都明白,改的只是几个词、几个字,但歌曲主题和逻辑全扭曲了。

郑智化写《星星点灯》是在一辆车上,他望向窗外,眼见星光黯淡,想到了当局动荡,以及自我惨淡的人生。

原版是经历过悲痛、无助、彷徨之后的呐喊,希望能给迷茫中的人们带来一丝慰藉。

而了解一下创作背景,就知道郑智化的“励志”,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放弃,是挣扎之后的重生。

如果缺少这些东西,它是不可能流传30年之久的。

改编之后,则成了一首伟大、光荣、正确的鸡汤歌曲。再看一群光鲜亮丽的姐姐们,扭腰摆胯,蹦蹦跳跳,连空气都欢快了几分。

我都不愿意称它为“正能量”,因为这就是100%的娱乐歌曲。

郑智化一回应,立即上了热搜。

评论区也划为了两派:

一帮人挺老郑,觉得确实过分,修改之前有义务与之沟通;

《星星点灯》改成这样,是对郑智化的侮辱!

另一帮人觉得老郑大惊小怪,时代变了,当时不能代表现在。

《星星点灯》改成这样,是对郑智化的侮辱!

郑智化愤怒,只能说明他还停留在以前,那个创作者有风骨、有态度的时代。

之前,他在脸书上因为太敢说,还被封禁24小时。

放到现在,他评价“《星星点灯》改编”算客气了。

《星星点灯》改成这样,是对郑智化的侮辱!

他被称为“歌坛鲁迅”,不仅是因为针砭时弊,言辞犀利,更是因为他在音乐上独一无二的风格。

纵观他的作品,不论是《星星点灯》、《水手》这类抒情歌曲,抑或是《中产阶级》、《大国民》这类写实歌曲,最终落点都回到魔幻的现实主义中,爱之深,恨之切,不免让人想起乐坛另一位伟大的批判者,罗大佑。

深刻的东西,一定得有强烈的个人态度,这或许正是郑智化的歌为何能流传至今。

现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圈子,有自己的一套准则和规矩,不随大流的郑智化,显然不懂。

往小了说,他是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告知他“改歌事宜”而不满;

往大了说,他是感到了轻视、戏谑,甚至是侮辱。

歌曲于创作者而言,就如同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如果别人“丑化”你的孩子,为人父母会怎么做?

再回到歌曲本身,《星星点灯》真有这么黑暗?

我看不见得。

人们只看到了“肮脏”、“星星看不见”这类歌词,却忽略了“用一点光,温暖孩子的心”。

主歌几句词是的“大悲”,副歌几句词是的“大爱”,歌里情绪是复杂的,但创作者盼着明天会更好的心昭然若揭。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有一首诗是:“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没见过太阳”。放在《星星点灯》情境里,郑智化就是那个身在黑暗中,却向往太阳的人。

私以为,批判者一直拥有比称赞者更殷切的爱、更浓郁的希望。没有期望,何来失望。

所有的批判,都是理想与现实严重失衡之后,迸发出来的思想。而一个进步的市场,必须得容下所有声音。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1992年央视邀请郑智化参加一场晚会,彩排前一天,节目组找到他,说《水手》歌词有问题,需要换一首。

郑智化倔强地要求先彩排一遍,再决定换不换歌。

最后不仅没有换歌,郑智化以及《水手》还一战封神。

是夜,一个拄着拐杖的年轻人,忘情地唱着:“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星星点灯》改成这样,是对郑智化的侮辱!

那一夜之后,郑智化风靡全国。所有人都被这位年轻人打动,他振奋人心的话,他激励世人的歌。

30年过去了,老郑对《星星点灯》改编一事的发声,让我觉得他还是那个不服输的年轻人,歌曲可以篡改,精神永远不能。

年轻人的思想,也在30年时光中,变得更成熟与先进。所以有人容不下“文化阉割”。

前人的思想,应当给予后人思考与启迪,而不是一味地遮遮掩掩,以及无脑地篡改。

认清现实,回归现实,改变现实。这个世界黑暗不会变小,但总有人会让光明一点点变大。

滚君

我是七八点钟的太阳!

文章数
2357
阅读量
613w
最新文章
  • 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 第一时间获取猛料
  • 更友好的阅读体验

微信扫一扫 体验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