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仍上中学,在学校某个联欢活动的舞台上见到这样一支类似的高年级乐队:
琴背到裤裆的吉他手、似乎永远不洗头的贝斯手(虽然你也分不清哪个是贝斯)、体型最接近球状的鼓手和虽然长相勉强说得过去却比小栗旬还拽的主唱。
仔细看或许还会发现,背后阴影里藏着一个戴眼镜的同学在默默地弹着看似很容易的电子琴。
亲眼目睹过这样一群人,毫无疑问你是幸运的。因为绝大多数同龄人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去接触这份无比单纯的摇滚乐启蒙,它却离你近在咫尺。
在中国,你几乎很难在中学里找到一支有过演出经历的乐队,即使是在校庆或各种联欢活动中,校领导对一支摇滚乐队的节目审查往往苛刻得多,“不符合学生风貌”是最常见的拒绝理由。
身为未成年人,如果想在学校和同学组一支乐队并且混成万众瞩目的焦点,你要符合以下条件:
首先,你要有一个开明的父母能够给予你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
其次,要在压抑个性发展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找到同你一样渴望打破规则并有一定音乐基础的队友;
然后,得凭运气才会碰到一位善良的班主任,他能包容你的坏成绩,仪容仪表和惹是生非的荷尔蒙;
最后,一名从不炫耀自己身为特级教师写出过多少书,教出过多少科学家的校长——能通过校园活动给你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可即便以上条件你全都具备,并且想尽办法完成了排练,没有能够产生共鸣的听众也是徒劳一场。
如今在中国,二三线城市中学里学生乐队的数量少之又少;相对经济条件较好的南方城市,如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也只有私立学校及少部分艺校的学生才有精力和兴趣组建乐队;而对北京来说,优秀的教育资源反而使家长更加看重学习成绩,任何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都被看作是一种阻碍。
日本和欧美在中学里的学生乐队数量是中国的几十倍。朋克,金属,硬摇,爵士,交响乐,合唱团,唱诗班,说唱组合,流行团体应有尽有。甚至以Guns n Roses为首很多我们所熟知的乐队,成员都是走的中学相识并成立最初的乐队雏形,没日没夜的车库排练,最终取代同时期即将过气的老牌乐队从而一举成名的故事模式。
社会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差异性固然有,但不至于如此悬殊。而且近年来网络时代和选秀节目的广泛影响促使国内音乐形势一片大好,可走进校园却丝毫感受不到这种气息。似乎一张张青涩的面孔在被什么东西禁锢在牢笼里,没有声响又毫无活力。
这不是青春本该有的样子。中国摇滚的明天也绝不在地下,而将在承载着无数颗年轻的心的校园里绽放。
中国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包容性不够,国内摇滚乐过于追求目的性。这两点是导致摇滚乐始终无法走进校园的根本原因。如果只有一个孩子被压抑,他一定会自发地反抗,就像摇滚乐的本质那样。
但如果所有孩子从小都被教育体制所限制,那他们在习以为常当中便不会知道什么是自由了,又何谈愤怒和反抗呢?而对于利益和摇滚乐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的过度追求,都使目的性成为了阻碍中国摇滚发展的顽石。
我初中时崇拜花儿乐队不是因为他们的明快的风格或无所顾忌的态度,而是我发现原来在中国,在我生活的城市里面——竟然将近二十年前就有一群同龄人做到了我如今梦寐以求的理想。
现实是即使在北京,绝大部分孩子甚至连自己攒钱买一把吉他的权利都被剥夺了,父母会质问你:“有这闲工夫还不去学学习?”难以想象,在其他小城市里,那些未经世事的孩子们甚至连接触摇滚乐的机会都没有。
人口不能永远当做借口。
无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花儿,地下婴儿,扭机,脑浊,舌头还是其他乐队,以地下为荣的时代和认知观念早已不存在。一个优秀的音乐人要同时兼具艺术性和社会性,而后者往往更加重要。谁能使摇滚乐走进校园并在二三线城市进行普及,谁就会最有资格成为下一个“崔健”。
当自由的力量唤醒沉睡的孩子们,
鲜红的心开始肆无忌惮地跳动,
中国摇滚的又一个里程碑指日可待。
作者微信:Noah_32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