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深处,有一支行踪飘渺的乐队,他们常年流浪在深山里,穿梭于1700多个村庄之间,以卖唱为生。他们都是盲人,当地人称他们为“没眼人”,相传他们的前辈是一支没有编制的抗日队伍。
这支队伍一共11人,分别来自于山西省左权县的各个地方,他们杵着盲棍,背着破旧的行军背囊,在太行山间行走了70多年,进行着他们自己的“巡演”,他们将这样的流浪卖唱称为“走山”。当地政府给了他们一个特别的称呼:盲宣队。
这些盲人大多没有亲人,孑然一身,边流浪边卖唱,在停留的村庄,放下背囊便向天而歌。在当地的老乡们口中,围绕着他们的关键词有很多,没眼人、光棍、八路……
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没眼人”的传说,相传他们的前辈是一支八路军的情报部队。
1938年的时候,延安八路军总部往太行山转移,当时军队的最高将领全部转移到左权,日本军队封锁了太行山,正常人很难通过封锁线。当时有一个孩子,带着两个盲艺人去日本人的炮楼给人算命、唱曲儿,八路军的一个特务连找到这个孩子,让他记住炮楼上有多少人,多少枪,带回情报。(当初的那个孩子,现在仍在这支“没眼人”的队伍里)
后来,八路军召集了35个走山卖唱的“没眼人”,以唱曲儿做掩护,穿行在敌占区,送情报、运军火、送物资、夹带传单,宣传抗日。于是,他们成为了一支八路军的编外情报部队。
这段历史传说并没有档案记载,只在老乡们中间口口相传。但这支队伍至今仍保持着八路的一切纪律,分配制度、行军制度、生活制度,进入到这支队伍必须先学会打背包。而“走山”卖艺赚来的钱他们会按照工龄、唱的多少、思想品德等标准,按照“记功分”的分配方式,分配给包括一名退休盲艺人在内的十二个人。
“没眼人”乐队以卖艺为生,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吹拉弹唱样样都行,那他们所唱的到底是什么呢?
盲艺人们与世隔绝,他们所唱的那些曲子没有谱子,口口相传。而没有人知道,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辽州小调,最完整的曲牌曲目,最本真的唱法,就保留在这支盲宣队里。
一群盲人常年行走在深山里,生命随时都面临着威胁,就算没有野兽的袭击也难免失足掉下悬崖。
盲宣队里有一个人叫肉三,他这辈子都没有穿过一双完整的鞋。他们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摸自己的鞋,只要有一个人穿错后面就全部乱了套。肉三有280多斤,他总是最后一个下炕,所以他穿上的这两只鞋永远是不一样的。
将“没眼人”的故事带到大家面前的这个人叫亚妮,十多年前她是浙江卫视的当家花旦,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这群“没眼人”,起初只是出于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她想要拍摄专题片,挖掘这群人身上的故事。
而随着对“没眼人”的深入了解,亚妮决定要拍一部电影,讲述这群人的故事。于是亚妮停掉了自己的热门节目,辞去了如日中天的工作,卖掉了房子,走进了太行山。当时很多人都说她疯了。
十三年,亚妮与这群人同吃、同住、同行,与他们一同“走山”。她和这个群体的关系从陌生到熟悉,到最后他们彼此的生活和命运都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拍电影就是一个烧钱的无底洞,亚妮很快花光了所有的钱,她找人借钱、贷款,电影的拍摄一直艰难的持续着。
当亚妮再次出现时,她带着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很多人都不理解她这样做的原因。她说:“我写没眼人、拍没眼人,不是为了让人们可怜他们,而更想让人们感受这群人在他们的世界里快乐自由的状态,我们现代人已经远离这样的状态太久了。”
2016年6月,盲宣队到北大百年讲堂多功能厅演出,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亲临现场主持,他说:亚妮干的事儿,直抵心灵!
而对于这所有的事情,亚妮说:“我只想留下那些被称为非遗的歌,只想让更多人看一眼,洒在那片生命原生态土地上的阳光,感受一下那种尚未污染的快乐和自由。”
《没眼人》电影片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