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乐音】当我们在谈论音乐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音乐猛料 【深海乐音】当我们在谈论音乐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编曲,歌词,回忆,感动,情怀,价值观......

编者按:本文来自第三方投稿,作者:深海鲸鲨,一位站在时代对面的人。

1981年,短篇小说集《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横空出世,它的作者卡佛也因此闻名遐迩。卡佛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冷静批判的语调,成为简约主义的大师,被人们誉为“美国的契科夫”、“继海明威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家”。

卡佛的短篇小说很有特点,大段长篇的叙述就像一面镜子,沉默地反映人们不愿看到的现实。而这种叙述时常是枯燥的,甚至有些流水账,就像在天平的一边放下了太多沉闷,直到文末,才如同悲悯读者般,在天平另一边放上一小勺欢欣。

我曾经读过那本小说集《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但对那篇同名小说印象不深。努力回忆后,只有一句话留在脑海里,“我们在谈论爱情时,说起来就像知道自己在谈论什么一样。”

但我一直希望弄明白,当我和朋友们谈论音乐时,我究竟在谈论什么。

【深海乐音】当我们在谈论音乐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歌手王麟,曾经创作许多家喻户晓的网络神曲,《伤不起》。她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时,顺口说了一句,自己很喜欢平克佛洛依德乐队。然后许多网友不高兴了,纷纷评论,“你也配喜欢平克?”

王麟大概觉得非常无辜,于是回应:“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音乐也有配不配的说法了?”

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很喜欢李阳导演的成名作《李献计的历险记》,喜欢到经常把这部动画短片里的旁白翻出来,一个人悲伤地读。也是因为这部短片,我才知道了披头士的一首歌,《A Day In The Life》,一首隐藏在披头士其他著作光芒下的精品。

当在网易里面打开这首歌的评论时,我看到很多与我一样的影迷,用电影旁白在歌曲下方评论。我也看到很多披头士的歌迷,十分不满地说“提及李献计的都是伪乐迷”,或者,“且不论什么真伪乐迷,在一首歌评论下刷另一部关联不大的短片,就是烦。”

这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深海乐音】当我们在谈论音乐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听了这么多年的歌,几乎没有一张专辑里的所有歌都成为心中挚爱,照单全收。但痛仰的《愿爱无忧》却例外。也许是因为痛仰在制作这张专辑时的心境和观念,与我当下的人生态度特别契合,这大概也是缘分吧。

但我搜索网友们对这张专辑的评价时,却看到许多痛仰的老乐迷义愤填膺,大骂痛仰已经失去了热血,整张专辑难听得还不如噪音。但面对这几乎是一片倒的批评声,痛仰的老大虎哥却很平静,他说:“都说好其实才可怕,我觉得有争议反而是一件好事。真的是一件好事。”

我常常喜欢与朋友分享这件事,一同思考,然后沉默微笑。

我认为乐迷与乐迷之间是有区别的,但我却不认为这种区别是鄙视链的根基。就好比你不能说自己喜欢朴树就比喜欢大张伟的人要高级,也不能嘲讽喜欢泰勒斯威夫特的乐迷,没有欣赏蝎子乐队的水平。

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性,这是一种让所有人类放下观念冲突,平等地欣赏艺术的力量。许巍曾经坦言自己饱受抑郁症折磨时,带给他精神力量的,不是过去自己很喜欢的那些躁动的摇滚,而是U2,巴赫,还有约翰列侬。

如果一个人在听歌时总喜欢嚷嚷孰优孰劣,哪个歌手比哪个歌手要高端,那我想他对音乐的理解还太过狭隘,甚至可以说,仍然浮于表面。

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乐迷的不同呢?

【深海乐音】当我们在谈论音乐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倘若乐迷与乐迷之间真的有三六九等之分,人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真的如同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一样存在差距,那么我认为,我们在听音乐时究竟在听什么,就是决定这种差别的根源。

有些人喜欢悦耳的旋律,喜欢成熟的编曲,那么当他们在听音乐时,就是在品味音乐的艺术性。比如最被大众接受的流行乐,往往也具有好听、上口的特点。他们可能很难辨别制作者运用了哪些和弦,但是他们就是非常纯粹地觉得,这首歌真好听。

我很喜欢李志2014跨年演唱会上现场版的《墙上的向日葵》,前奏听得我简直精神高潮。其实并没有非常复杂的旋律,但是整首歌的编曲却让我觉得荡气回肠,就像于礁石之上眺望海洋,波涛翻滚,层层叠叠。

有些人喜欢欣赏歌词,那些漂亮的,或者具有文学性的歌词。他们在音乐里追求的,大概是一种以音乐为介质的文学作品。比如,鲍勃迪伦经典的《Like A Rolling Stone》或者万青的那首《揪心的玩笑与漫长的白日梦》。

这时音乐表达似乎退居次席,更多人在不断讨论自己从歌词的字里行间思考出了什么,品味出了什么。

有时候,音乐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关于岁月的回忆。比如周杰伦,就是我对童年的念想。直到现在我还有一个歌单,里面全是周董经典的情歌,有时候还会心血来潮,翻出来听一听,细细品味一下那些歌词,自己现在是不是听懂了。

在我还是个小屁孩,还不知道爱情是什么的时候,周董这些歌像是一种遥远的启蒙,让我对未来可能经历的爱情有了一些遐想。我大概知道这会是很美好的事情,我也大概知道这会让我经历很多伤心的时刻,但我还是带着幻想,时常向往着。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没听懂的歌词都渐渐听懂了,也不知道是种幸运还是不幸。

还有的时候,音乐对我们而言,就像琥珀一样,封存了某时某刻触动了我们灵魂的那个频率。我直到现在都还记得第一次《坏未来》的时候,赵寇在铁轨上不顾一切地奔跑,回忆把他淹没,那列追不上的火车在爆炸声中分崩离析。

这时,《Fix You》兀然响起,酸涩的悲伤不断翻涌,一股想哭的冲动在心里横冲直撞,却没有化为眼泪,也没有让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当扫弦和鼓点开始喧嚣时,自己就像那个奔跑的少年,发梢在空气里燃烧。风从耳边吹过,仿佛可以带走一切缠身的忧愁。

这首糯软的摇滚,带着治愈一切的力量,陪伴世上所有伤心的人。

【深海乐音】当我们在谈论音乐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有个朋友,非常喜欢涅槃1994年纽约的那场不插电演唱会,也很喜欢科本翻唱的《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他说自己非常喜欢这首歌,喜欢那场演唱会,喜欢涅槃,就是源于一种对那个时代的向往,或者简单点说,就是因为一种情怀。

他非常欣赏科本,欣赏涅槃在商业上大获成功后,科本还愿意坚持本心,拒绝成为流行乐。他坚定地对抗流行化,却难以承受这种深入内心的矛盾纠葛,最终抱憾离世。他也非常认同科本遗书中的三个词,peace, love, empathy。

于他而言,他在涅槃的音乐中,寻求的是一种缅怀与敬仰。

平克佛洛依德乐队的音乐风格,在出道后的数十载中发生过很多次改变.从纯粹实验性的太空摇滚到开始具有社会批判性,又在迷幻摇滚中承载了许多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这些变迁使得平克的歌迷各有所好。

再细致一些说,我最喜欢的一张专辑,《Division Bell》,就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生的哲思。这些哲思就藏在音乐里,但难以在歌词的字里行间寻觅。你需要把这张专辑融入生活中,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欣赏它,让真谛从中迸发。

而乐迷评价最高的一张专辑,《The wall》,就对现实和社会具有很强的批判性。譬如《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系列作品。平克的歌迷不断聆听这张专辑,不断用这些针砭时事的精神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在历史中不断出现的现实问题。

但坦白说,我对社会和现实的批判并不热衷,所以我对这张专辑的感情止于欣赏,而难以深入到更内涵更深邃的层面,也就难以与平克在这张专辑里隐含的价值观达成共识。

我喜欢《Division Bell》就在于它既有漂亮的音乐,又有深沉的内涵。最重要的是,我对音乐里价值观产生了高度认同。这种共鸣,这让我仿佛觉得自己与平克走在同一条路上。只不过平克走得更远,身影更加高大。

编曲,歌词,回忆,感动,情怀,价值观……还有其他事物,这些就是当我们在谈论音乐时,我们所谈论的。

【深海乐音】当我们在谈论音乐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如果一个人对音乐的鉴赏是多层次的,从编曲歌词到情感内核,从风格种类到价值观念,甚至开始知人论世,探讨在时代背景下,作者的人生经历。那么我们常常会说,这个人很有品位。

而这种品位,就决定了乐迷与乐迷的不同。

许巍后来从音乐中收获到一种包容性,这让他能对其他事物具有辽阔的胸襟。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根,从中获得新的积淀与感悟,如同树木抽枝发芽的蜕变,他把这些全新的思考,都糅合进专辑《此时此刻》。

一个真正具有品位的乐迷,也会拥有这种包容。他不会担心《Hotel California》会变成人们载歌载舞的广场金曲,也可以继续喜欢已经烂大街的《南山南》。因为他知道自己究竟在听什么,而他所诚恳聆听的,其实一直都没有改变。

当你在听音乐时,你在听什么?当你与人谈论音乐时,你又在谈论什么?

大家正在看

有话直说

世纪同框!赵本山说了句大侠,北野武回了声多谢

音乐猛料

音乐猛料

深海鲸鲨

他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文章数
29
阅读量
11w
最新文章
  • 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 第一时间获取猛料
  • 更友好的阅读体验

微信扫一扫 体验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