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刀郎新专《山歌寥哉》的热度,在全网一直居高不下。
专辑中《罗刹海市》这首歌的部分意象,被网友和十多年前的一场闹剧联系到一起之后,衍生成了刀郎一雪前耻的复仇之作。
音乐本身好像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作品也成了披上阴谋色彩的工具。
在一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这首歌和这张专辑都被推上了流量的风口浪尖。
舆论引导疯狂造神,连“播放量破世界记录”这样不靠谱的谣言都传遍了全网。
在种种离谱的解读之下,刀郎似乎已经凭借一首歌的歌词,暗喻讽刺了了全世界。
直到前两天,舆论中一直处于反面角色的汪峰,在B站发布了一段视频。
视频里,他从音乐的专业角度,全面地对刀郎的这张专辑做出了解读。
对于网上流传的那些过往,他并没有否认或回应,只是说明“音乐只是音乐,他不是是非”。
看完汪峰的这段视频,能感受到他的真诚。
出于对音乐本身的理解,他做出了中肯的评价,也表明了对用心做音乐的人的认可。
回归音乐本身,《山歌寥哉》这张专辑也具有很高的解读性:
无论是结合传统文化之后暗含讽刺、难以理解的歌词,还是融入了民间小调之后显得诡谲难辨的编曲,都是在音乐上的一次大胆尝试。
早在汪峰发布视频之前,刀郎这首歌就已经在B站引起热议。
点开B站的乐评区,可以看到众多up主都对《罗刹海市》这首歌和《山歌寥哉》这张专辑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解析和评价。
在这些up主的视频,有人从歌词的创作背景和编曲上对每一首歌进行细细解读。
比如“少年发福”这个粉丝才刚刚两千出头,发布视频也寥寥无几的新人up主,就针对刀郎新专给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从他近期接连发布的几个解读刀郎的视频,可以感受到他确实是在认真了解了歌曲背景之后,对音乐内涵做出的解读。
在他目前已经发布的解读中,《珠儿》这首歌的分析思路是让我最惊喜的。
原本聊斋中有些诡异的家庭伦理故事,和今天的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之后,我们好像看到了“通阴阳”不再可怕的另一面。
整张专辑的每一首歌,都是刀郎讲的一个故事,但是具体在说什么,又需要听众自己去悟。
在up主带来的“个人见解”之中,确实能找到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考方向。
当然也有一些up主在讲到这张专辑和《罗刹海市》时,视频里不免会带有一些“阴谋论”的解读。
但是他们的眼界没有拘泥于明星之间的八卦是非,而是看向了社会中藏污纳垢、真实存在的一些问题。
或许这也是一种过度解读,可能够看到在粉饰之下的生活的真实,本身就是一种难得。
在对专辑的解读之外,也有很多up主直接从刀郎本人出发,分析了他从出道到现在的音乐历程和风格变化。
这些视频内容,有很多甚至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发布,并没有吃上这一次的流量红利。
up主“古登堡爵士”在今年3月发布的视频里,就对刀郎过往的音乐人生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从音乐风格、人生经历以及音乐受众,全面地解析了刀郎的过往;又从唱腔嗓音、创作水平对刀郎的音乐水准给出了肯定。
经历了如今这一场网络造神的闹剧之后,回头再去看这个视频,很难不折服。
这些视频里,无论是从音乐层次做出的深度剖析,还是对刀郎过往经历做出的人物解读,都足够精彩。
这些up主里面,有一部分是入站已久,粉丝几十万的知名up,也有一些新人up。
不管是一针见血的犀利锐评,还是中肯的客观解读,这些内容都是干货满满。
一圈视频看下来,毫不夸张的说,我现在已经从音乐到人物全面地了解了刀郎的新专和他本人。
事实上,身处B站音乐区这个整活儿越来越卷的地方,乐评up主想要得到粉丝认可,都得有点真东西。
学院派出来的专业人士指点江山,讲乐理、分析旋律,粉丝就是进去吸水的海绵。
别的不说,叨叨冯老师的视频就是我的充电宝,谁要是空着大脑从他的视频里走出来,我都会伤心的。
即使是“路哥会写歌”这样走锐评路线、风格看似沙雕的up主,我们也能在有趣的表现形式里,感受到他自身丰富的音乐经验及知识储备。
除了音乐知识的框架,会讲故事也是一名优秀up主的基本素养。
毕竟在了解音乐杂谈的有趣故事之外,你或许也会想和BAUIMIN一起了解下UFO 相关?
乐评带来的有对知识的求知欲,也有在歌词解读中的情绪共鸣,言之有物这个要求并不算高。
乐评就像是乐评人用专业理论知识和自己的艺术审美,基于音乐本身做出的二次发现与创造。
乐评up主的存在,把这些专业知识和审美观点传递了给更多人。
通过这些视频,就算是一个不懂乐理、没有基础音乐知识的人,也能在主观感受一些歌好或坏的同时,还能知道是为什么。
所以我们能从道野的reaction合集里,了解到不同说唱风格的区别和魅力;也能在阿张的锐评中,知道那些舞台究竟好或差在了哪里。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当然,现在的乐评区除了曲目盘点和舞台点评这些常规的内容之外,有意思的东西确实也不少。
如果说艾薇儿、宇多田光、仓木麻衣、中岛美嘉入驻B站是粉丝的狂欢。
那么乐评区的外国友人,带来的就是在不同文化审美差异下,对音乐的不同认知。
高产up主“英国小哥KalexWillzy”的视频,评价范围涵盖了从流行到说唱再到动漫插曲的巨大跨越,每一次的点评都能让我直接打开新思路。
取名风格相似的up主“拉美小姐姐Waleska”,则是在每一次音乐点评让我惊喜的同时,还靠着丰富有趣的表情演绎成功加入了我的表情包阵营。
经历、情绪和认知的不同,让我们在面对一首歌的时候,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想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抛开固定的理论套路,乐评就是按个人音乐审美做出的解读。
在不同音乐观点的百家争鸣里,我们会产生一些收获:
或许是对一首歌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许是突然懂了某一个旋律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又或许是减少了一些未知。
不管音乐带来了什么,都不是为了让听众陷在某一种声音里上头。
《罗刹海市》存在不同的解读,所有的音乐也都会因为受众所处的角度,出现不同声音。
不管怎么解读,音乐才是根本,那些的莫须有的爱恨情仇,不应该成为褒贬一首歌、一个歌手的理由。
所有人都热爱音乐的同时,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才是我们需要且应该存在的音乐生态。
对于我们来说,能看到专业的知识和多元的音乐审美,被up主用我们能理解的方式传递出来,是一件好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