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过去一年的文章,我也推荐不少新生唱作人。
孟慧圆、裘德、闫泽欢、阿弗娄、蒋先贵……
持续关注果酱的乐迷,对这些人名,包括其风格应该不陌生。
当然,也许有不少人只是轻轻滑过,对新人的记忆转瞬即逝。
不管文章发布后能带来多大影响,但作为音乐媒体人,推荐新人这件事必须坚持下去。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宝藏歌手被无情埋没,他们有好作品、好嗓音、好舞台,但却始终无法走进大众视野。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深藏太久也会自我怀疑不是吗?
所以从音乐媒体人的身份出发,很希望掸去落在宝藏身上的灰尘,让大家看到他们真面目,从而创造出大众选择爱与不爱的机会。
而今天,我想为大家推荐另一位心中的宝藏。
他是出道5年,却一直不温不火的唱作人——邓见超。
如果这个名字你感到陌生,我可以给一些标签,方便你回忆或记住他。
《这!就是原创》总冠军;开口第一句直接唱哭陈粒;作品多次被《好声音》选手翻唱;台上深情台下疯癫的双面人……
这些标签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大致印象,他的作品应该是很好哭。
他算是参加比赛的老手,但总是逃不过淘汰的命运。
《中国好歌曲》《最美和声》《我们的歌》等节目都有他的身影。
直到《这!就是原创》的的出现,他靠原创杀出重围,我也正是通过这个节目认识了他。
当时演唱的《好的,晚安》,刚开口就把陈粒唱哭了。
这是一首极简结构中隐藏浓烈情感的告别情歌,基于前任微信最后一句话“好的,晚安”完成创作。
旋律写得非常凄婉,像是寒风中的娇艳玫瑰。
特别是首句歌词“好的,晚安,你不用回”,简单八个字就让人感动。
这是非常日常的表达,有一种不太费力,但又能感觉到他在呐喊,平和的外表下有一颗炙热内心。
每次去KTV,我必点,每次唱都会头皮发麻。
虽说邓见超日后也发了不少作品,但在我内心这首歌始终Top1。
肯定会有先入为主的感觉,但更多是源于它极为简洁的歌曲结构。
我个人非常偏爱简单又浓烈的音乐作品,不被编曲打扰,安心沉浸在演唱与旋律中,这种创作特点也贯穿他大部分的音乐作品。
后续比赛中的《婚约》《肆意的河》《橘子》等作品都是如此,最后靠细腻入微的情绪和动人心弦的演唱,成功拿下全国总冠军。
通过这个节目,我彻底迷上了邓见超的音乐。
在挖掘他过往作品时,发现2017年他就发行了EP《男朋友》。
不过由于当时还是新人,作品并没有引起任何水花。
直到去年,这张EP才真正进入大众视野。
《中国好声音》的匡宇在盲选舞台唱了《不要再说了》,仅用13秒就让李荣浩为他转身。
他演唱的版本在B站有50万播放量,成为那一季最火爆的作品。
不少听众也因为匡宇的演唱,认识了原唱邓见超。
《不要再说了》同样是一首悲伤的抒情歌。
它记录着邓见超细腻的情感体验,对爱情内核细致入微的观察。
歌词简单明了,处处彰显生活场景和口语表达,比如“不要再说了”、“很久没有翻过你微博”等等。
旋律创作较为平稳,没有嘶喊的高音和高超的演唱技巧,对于演唱小白很友好,不过情感要求很高,如果无法拿捏情绪,唱起来就像白开水,索然无味。
除了这首歌,《好声音》的潘韵淇也翻唱了邓见超另一首歌《深深》。
这是一首很容易循环的作品。
它的和声虽然很规整,但情绪层层递进,演唱丝丝入扣。
旋律进行有自己的想法,音色的辨识度也很高,演唱和旋律的匹配度近乎完美。
作为新生唱作人,能把情歌写得如此细腻真是天赋异禀。
我毫不吝啬对他的夸赞,对爱情中的苦痛捕捉很精准,并且能用合适的词曲表现出来。
当然,他的作品也并非都是悲情,也有藏在活泼外壳下的感伤。
就拿他最新舞台《早安》来说,这是表达母爱的作品。
歌曲内核的情感是伤感的,但他却用活泼轻松的曲风来表达。
歌词一如既往的日常化,把理解门槛降到最低。
“早安,已经给你准备好了早餐,猜到你昨晚又在熬夜写东西。”
他以母亲的视角创作,歌词中的言语都是我们常从妈妈口中听到的,所以听到中途,你的情绪就很容易被牵动。
旋律郎朗上口,特别是主旋律有极强的传播性,仅听一遍就能哼出主旋律。
等他唱完,后台的何洁、许钧、苏醒等歌手都感动得不行,没曾想到如此欢快轻盈的作品竟如此扎心。
不过好作品虽多,但他演唱的机会却很少。
从《这!就是原创》夺冠后,他并没有太多舞台。
去年好不容易参加《我们的歌》,还拿了一轮游剧本。
虽然知道是因为他商业属性较弱,但还是替他惋惜。
毕竟作品再好,如果没有曝光度也会石沉大海。
在《朝阳打歌中心》节目中,好友孟慧圆也在不留余力地安利邓见超。
“他是一个被埋藏在地下的珠宝,你只要把上面的沙子一捋,就能看到他的光彩。”
听了这么多作品,他确实有着极强的“宝藏”属性。
但却因为缺少人气和舞台,迟迟未能进入大众视野。
对于这样的音乐人,我总是满怀无奈和遗憾。
除了写文章向大家安利,似乎也没有更好的方法。
从当下音乐环境看,爆款单曲和综艺露脸是最易出圈的两种方式了。
希望他日后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以便抓住每一个登台的机会。
音乐之路本就狭窄,新人被挤下去也很正常,但决定谁能走得更远,最终还是落在作品身上。
好的作品,它就会一直流传下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