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滚君一直在追剧,一部摇滚题材的网剧——《摇滚狂花》。
这剧宣传一出来,许多乐迷就不买账,摇滚乐一旦和商业沾边,大家普遍都觉得不行。
所以我先“试毒”,给大家看看这剧到底行不行。
主演:姚晨、常远、庄达菲。
看到主演,我心一凉,没一个正儿八经搞摇滚的,这味儿还能正吗?
几集看下来,滚君可以负责任地说:
够硬!够狠!够爽!
虽然还是有顾虑和担心,但配乐和客串倒是挺摇滚。
首先本剧的音乐总策划是:高源。
高源是谁想必老乐迷都知道。
窦唯前妻,窦佳嫄母亲,最重要的是她是内地第一个拍摄摇滚乐演出的女摄影师。
(最右为高源)
她的镜头记录了中国摇滚乐最辉煌的时代,也记录了那场被无数乐迷封神的“魔岩三杰”1994年在红磡的演出现场。
不过这一次,高源没做摄影师,做的是音乐策划,按姚晨的话来说,这部剧的音乐是由高源“刷脸求歌”而来。
配乐除了有Joyside、脑浊乐队这种老炮乐队制作参与,还有高源女儿窦佳嫄、布偶乐队、浪乐队、堆填区乐队。
主演虽不摇滚,但制作团队够摇滚。
再说到客串也有惊喜,剧里很多场景拍摄地都在北京school酒吧,就是那家许多乐队来这演出、喝酒,被《乐夏》捧红的酒吧。
酒吧老板是Joyside贝斯刘昊。
刘昊是本色出演,另一个Joyside成员吉他手刘虹位客串的就是精神病人。
还有Rustic主唱李岩和鼓手李凡。
看到school和客串乐队越来越感觉这是爱奇艺拍的网剧版《乐夏》。
刚好它的第一集剧名就是《没现场的日子就看狂花》。
所以怀疑这剧不摇滚的乐迷们,光是配乐和客串都可以放心观看。
配乐和客串再好,也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不足以支撑起一部剧,最主要还得是剧情。
豆瓣上《摇滚狂花》的故事简介如下:
大概讲述的是姚晨饰演的女主角彭莱原本是红极一时的女子摇滚乐队,狂花乐队的主唱,因为一些变故不搞摇滚,去了国外,十几年后又回来了。
一个“疯狂”的中年摇滚女主唱遇到叛逆的女儿,经历各种争斗摩擦,最后俩人携手共同实现摇滚梦的故事。
故事是挺俗套的,这种励志故事这几年已经司空见惯。
但看完几集后,发现这剧是真敢拍啊!
以下涉及剧透:
在如今到处被篡改歌词、台词、消音、连吸烟都打马赛克的大环境下,《摇滚狂花》几乎踩遍广电所有雷区。
什么抽烟、喝酒、打架、爆粗口、进局子,通通给你上一遍。
就连老奶奶也摇滚,直接在酒吧给你一酒瓶儿。
不止这些,台词、剧情也相当大胆。
比如早孕,彭莱青春期离家出走,20岁和经纪人在一起,怀孕生了女儿;
彭莱发现贝斯手跟自己前夫领证,舞台上抄起吉他就往人袋上砸;
再比如彭莱和乐手们宿醉完,直接和乐手躺在一张床上;
别人偶像对待粉丝都是毕恭毕敬,到了彭莱,直接破口大骂;
在国产剧里觉得乍舌的狗血剧情,这部剧也是满满。
比如为了表现彭莱女儿很叛逆,很摇滚,给这姑娘加了不少狗血戏。
见到彭莱第一面,就上前泼了一盆冷水;
接着又是推彭莱下河,又是推她撞车,又是火烧房子……
太狠了,这搞摇滚的也不是大逆不道、杀人放火啊……
再比如狂花乐队贝斯手绿了主唱,实际情况难道不是主唱更有恋爱市场吗?
不仅狗血,还有对摇滚的刻板印象。
搞摇滚必须得天天喝酒,拿酒漱口,必须皮衣皮裤烟熏妆。
不过敢把“脏”的东西拿到台面上,光凭这点《摇滚狂花》还是挺牛逼。
看剧前,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一部披着摇滚外衣的大女主剧。
大女主逆袭是不假,剧情也非常套路化,看剧时都能猜测到后面的剧情发展。
但不影响《摇滚狂花》确实走心,它聚焦摇滚领域,把滚圈的一些现实问题反应出来。
滚圈最大的问题就是:
理想和现实的对抗
艺术和资本的对抗
音乐和金钱的对抗
纵观滚圈这么多年,这个命题操纵着太多摇滚人的命运,同时也诞生了无数好作品。
有人因为坚持理想痛并快乐着,有人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着、踌躇着、权衡着、挣扎着,有人选择面包,忘记初衷,被视为摇滚叛徒。
《摇滚狂花》也死死扣住了这个命题,甚至看到一些片段时你会想到这不是那谁谁的故事吗。
主人公彭莱从山东小城来到北京,接触摇滚乐,在树村租房组了狂花乐队。
狂花一炮而红,那是她最辉煌的时期,在圈内火了还想着更出圈,于是面临一个问题:要不要去参加选秀节目。
选秀对于乐队来说,可以扩大知名度,但也代表着做音乐不再是自己享受,而是服务听众,这对彭莱来说,摒弃初衷,太不摇滚,她拒绝。
贝斯手陈月接受了,于是选秀走红,和彭莱走上了不一样的另一条路,生活体面。
反观彭莱,穷困潦倒,醉生梦死。
情感和事业的变故,让她选择只身一人来美国发展,但这里并不认可她的音乐,在livehouse被一帮老外喝倒彩,为了赚钱去唐人街接商演唱流行,去养老院做护工。
彭莱在现实的窘境面前慢慢收起锋芒,磨平棱角,逐渐妥协。
但她的内心无比挣扎,这种挣扎的无力感让她无所适从,只好成日靠酒精麻痹自己,成了个女酒懵子。
前夫去世这个契机,才让她回了国,经纪人劝她继续玩摇滚,如今的她关心的是能赚多少钱,税前还是税后。
通过剧照猜测后面的剧情,应该是参加了类似《乐夏》的乐队综艺,再次走红,圆梦,大结局。
看了一半,基本就知道后面的剧情走向,狂花翻红,母女重归于好,彭莱挂了,摇滚不死。
但彭莱的故事不单是她个人的命运,更让我看到许多其他音乐人的影子,所有细节都有迹可循。
年轻时一腔热血跟志同道合的人组乐队,渐渐地观念不合,分道扬镳,乐队反目,乐队解散,分崩离析,再后来通过一档综艺重聚,重拾摇滚梦。
这哪是《摇滚狂花》,这简直是剧版《乐夏》!
记得上一次看到关于摇滚的影视还是2017年的《缝纫机乐队》,它的成功在于情怀,在于对摇滚梦的一腔热血。
有人说,没搞过乐队的人看不懂《缝纫机乐队》,那么搞过乐队的人看到这部《摇滚狂花》一定能看到自己。
这是《摇滚狂花》的意义,也是摇滚乐的一种意义:
一次次打破自己,然后再把一次次把碎片黏贴重塑全新的自己。
那些碎片是是什么呢?
是刻在骨子里的愤怒,反叛,不服输。
这么一看,《摇滚狂花》还挺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