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给大家介绍的电影,导演叫肯洛奇,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八十六岁老大爷,五十年多来镜头始终聚焦在底层人民。
6年前,他凭借《我是布莱克》,用全素人出演的阵容,再次斩获金棕榈,当年戛纳的最大赢家。
豆瓣上在三万多位观众打分的情况下,影片达到了8.3分。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英国工人坚持上访,最终被社会、被时代抛弃的故事。
他和二舅很像:
都做了一辈子木工。
都心灵手巧,除了高科技产品什么都会修。
都是勤劳本分,自力更生,按时纳税,不偷懒,不乞讨,不偷窃。
都不信命,不低头。
在这基础之上,他以帮助邻里为乐,人生以此为骄傲。
但尽管集齐了诸多优秀善良的品质,却终究难逃一死。
不信命的英国“二舅”,死之前却被政府机构活生生拧成了恶人。
只因为他厌倦了等待,厌倦了繁文缛节,厌倦了冷漠对待,厌倦了被踢皮球。
这是一个英国劳工不断上访,然后不断被踢皮球的故事。
主人公丹(即布莱克)59岁,是一个拥有40年工作经验的木匠,当下发妻去世,无儿无女,独居。
近日因为被诊断出心脏病,暂时无法工作,于是向英国政府申领支援津贴。
支援他从心脏病中恢复,然后再次投入工作。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条申领支援之路如同西天取经。
首先是政府请来的专家拒绝了他的申请:
专家通过表格评估他并未丧失工作能力,所以不能领到支援津贴,即使丹持有医生和康复中心的心脏病诊断书。
其次是迟迟联系不上决策人(政府相关工作人员)。
再其次,就连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热线也打不通。
更离谱的是,只要热线的铃声响起,电话就开始收费。
第一个电话他等了足足一小时四十八分钟。
这一小时四十八分钟,他没有挂断电话,一边做着木工活,一边听了足足一小时四十八分钟的电话铃声。
他脾气温和,说有这功夫,一场球都看完了。
接着等待数天杳无音讯之后,丹拨通了第二个电话。
这一回他等了55分钟。
但他并未咆哮,他只是说了一句:
天,我等了55分钟。
电话终于接通之后,等来的答案是他早已知晓的拒绝。
耗费数日,他终于按照规章制度走完了这个流程:
先被专家打一个巴掌,然后再等决策人过来打一个巴掌,然后再请服务热线打一个巴掌,打完三个巴掌,他就可以上诉了。
最难熬的是,即使是挨巴掌,你还得等着,别无他法。
不断踢皮球的过程让我思路混乱,以至于要来回播放数十遍才能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
而丹还是一个年近六十的患病老人,面对眼花缭乱的政策和说辞,他无力招架。
等待中的他几乎陷入绝境,没有养老金,还要交卧室税。
卧室税是英国政府对低收入家庭征收一种税务,申领住房补贴的穷人一旦被发现住房中有空置的卧室,就要对补贴进行扣除。这一项改革将每年为英国政府节省超过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50亿元)的财政支出
除了被社会福利制度筛选出局,丹还被时代所抛弃。
申请相关补助需要使用电脑。
而他念不对“鼠标”的发音,也不会撰写电子简历,更听不懂什么叫“默认数字化办公”。
询问如何得到热线电话的帮助,他得到的回答是“热点电话也需要在网络上查询”。
他呢喃着心底的疑惑:给我张图纸我就能盖起一座房子,可是我不会用电脑。
常常夹在耳朵背后的铅笔,莫名其妙和他一样,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淘汰。
看这一段时,我突然想起这三年当中,那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数量庞大的老人和农名工。
经历漫长的等待和踢皮球之后,丹终于等来了上诉面谈。
结果是他有极大可能上诉成功。
那一刻,丹说自己需要一些新鲜空气。
随后心脏病发作,倒在了厕所。
在这之前,他已经数月吃不饱饭,开不起暖气。
他像参加二战的士兵,倒在了法西斯投降的前一夜。
我曾以为,英国有完善的福利制度,就算不能保障好吃懒做者衣食无忧,起码能让辛勤了一辈子的正派公民老有所依。
否则,这个世界就太不公平。
影片拍摄于六年前,显然,世界上本就没有公平的游戏。
丹被逮捕时,路人对这个游戏提出了质问:
该死的保守党,那些首富俱乐部的成员们,伊顿公学的兔崽子们,应该给丹建雕像、封爵,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影片最令人绝望的地方是,一生要强的丹,在生命的最后却被社会推着成为一个犯罪者。
上诉的过程,也是他的骄傲和自尊却被一步步践踏,消磨殆尽的过程。
一开始,他为他的手艺感到骄傲。
即使一开始遭受打击,当被问到会不会修水管时他还不忘幽默一下:
我什么都能修,除了电脑。
费尽力气拿到失业金(失业金只发放给有工作能力的失业人员,政府要求他每周需保证花费35小时来寻找工作)不久后他决定,为了尊严,停止申领失业金。
不是怕找工作累,是他受够了假装自己还有工作能力,浪费雇主们的时间。
他被有意雇佣他的老板骂作社会蛀虫,好吃懒做。
这让他难以接受。
当初帮他申领失业金的政府工作人员劝他不要放弃失业金,她说:
好人、诚实的人,不应该流浪街头。
可丹拒绝了,他说:
谢谢你,但失去尊严,人就完了。
那一刻,他感到解脱。
当政府工作人员询问他是否需要帮他开具去食品救济站的介绍信,他转头就从椅子上起身离开。
那是他固执的尊严最后的自留地。
或许你会说,都快饿死了,还要什么尊严?
但是没有这样的固执,他活不下去。
六十岁,再把三观掰碎了,揉烂了重来,他做不到。
主动停止申领失业金之后,丹的骄傲开始萎缩。
接着不得不变卖了他的家具。
邻居以为他准备搬家。
只留下两件东西,其中一件是他的木工工具箱。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卖,他依旧笃定地说:
我很快就要回去工作了。
邻居的黑人小伙“china”数次在他面色铁青时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只要他开口。
可是丹从不开口。
丹的人生信条中,除了自力更生,还有帮助他人。
比如替邻居,繁忙的黑人小伙收快递、扔垃圾。
比如在自己饥寒交迫时,留给带着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一笔钱来交电费。
比如用自己的木工活为孩子们装饰新家。
比如在得知那位坚持上夜校,想打翻身仗的单身母亲不得已去卖淫的之后,为她打出一副书架。
但他的勤劳、善良和正直并没有换来好的结果。
走正常流程结果尊严扫地,一生从未留下过案底的丹,终于在政府办公大楼上喷上了三行大字:
我,丹尼尔布莱克。
要求在饿死之前进行上诉面谈。
另外,把热线里的狗屁毕竟音乐换了吧!
随后他被逮捕,他曾以为世界是按照秩序进行的,但沦落到这种地步,只好破罐子破摔。
一套社会制度最可悲的,就是把一个好人,一个正直的人逼上绝路,变成坏人。
丹这颗皮球,最终还是没有在他活着的时候被踢进球框。
而踢皮球的目的,丹的邻居,从中国广州进口假耐克鞋的黑人小子“china”道出了背后的原因:
他们就是故意整你,很多人干脆就放弃申领补贴了。
丹说,没关系,自己是一条叼着骨头不松口的狗。
可他老了,没能熬过这一场足球赛。
大不列颠的福利制度活生生熬死了这位英国“二舅”。
影片中,丹与小男孩的一段对话充满隐喻:
“你猜是椰子杀的人多,还是鲨鱼杀的人多?”
答案是椰子。
知晓鲨鱼的危险我们至少可以不下海,但在命运的沙滩上,万一被从天而降的椰子砸中,那只好认命。
平凡却致命的椰子,对应着现实中冰冷且统一的官僚体系。
甚至比椰子更杀人于无形,庞大的运行机制剥离了每一个具体执行人的责任感,一切都是按规章办事,温水煮青蛙。
这一回,《老人与海》式的搏斗,败下阵来的是老人。
当年老人的敌人是大鱼,而这一次,老人的敌人却变成了汪洋大海。
他浑身力气,却无处可施。
毫无胜算。
在波诡云谲的海面之上,丹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尊严死去。
他无奈地顿悟:
“难以置信,就是这些人在决定那么多人的生死。”
影片的最后,丹的葬礼在早晨九点举行。
因为早晨九点,是教堂最便宜的时段。
葬礼上,单身母亲朗读着丹原本想在上诉面谈时宣读的一封信:
我不是客户,不是顾客,更不是服务用户。
我不偷懒,不行骗,不乞讨,更不偷窃。
我不是个国家保险号,也不是屏幕上的一个光标。
我诚实纳税,一分不少,并引以为傲。
我不管别人的闲事,但时刻关心我的邻居,并尽我所能帮助他。
我不接受也不寻求慈善组织的帮助。
我叫丹尼尔布莱克。
我是人,不是一条狗。
凭此,我要捍卫我的权利。
我要求以礼相待。
我,丹尼尔布莱克,是一个公民。
不比谁高贵也不比谁低贱。
被专家玩弄,被规则羞辱,被时代抛弃,影片名字却采用了一种主动语态:
《我是布莱克》。
可谁又知道、在乎布莱克。
除了我们自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