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平浪静的音乐圈,终于有动静了。
这两天,好几位沉寂多年的歌手宣布复出。
张宇、韦唯和孙悦。
这三位都曾在华语乐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算说不出他们代表作,旋律一响也会有印象。
虽然巅峰已逝,但时代有记忆,总有一批人记得。
三位隐退歌手中,韦唯的沉寂时间最长。
在录制北京冬奥会新歌《一起向未来》的短片中,她第一句话让人感触。
“阔别八年,我回来啦。”
回忆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显然,她的音乐已经与当下时代脱节。
对于她的复出,大众内心并没有太大波澜。
她主要的粉丝群体细算起来应该在60-80后之间,沉寂8年之久,她的名字在听众记忆中逐渐淡化。
这些年,不曾听到周围人提及过韦唯。
她的音乐也未曾听到,就算是国民级歌曲《爱的奉献》、《声动亚洲》,现在也很少有人演唱,甚至主动聆听。
新作会推着人往前走,在快速前行的路途中很难回头张望。
韦唯这次复出,我倒是感触颇深。
因为我的童年时光,也曾有韦唯的音乐陪伴。
在翻看微博后发现,这些年她一直在对抗病魔。
“8年欲火重生方知的喜悦,福相,我感叹生命的奇迹。”
“不再内疚这些年自己身体的无奈、无助、无能感。”
8年前的病痛,让她选择隐退,8年后,浴火重生。
虽然不知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等她,但她的复出倒让我想起不少童年旧事。
按理说,90后的童年应该是周杰伦、任贤齐、周传雄他们才对,韦唯是不是时间跨度太大?
其实我接触港台音乐略晚一些,内地歌手对我影响更大。
直到现在,家里还留有不少内地歌手的磁带和CD。
比如毛阿敏《篱笆墙的影子》、田震《好大一棵树》、毛宁《晚秋》、满文军《望乡》、韦唯《爱的奉献》、刘欢《弯弯的月亮》……
每次唱起这些歌,能产生共鸣的同龄人并不多,只有在80后朋友面前,才有合唱的可能。
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亚洲雄风》和《命运不是辘轳》算是儿时最常听的作品。
说到《爱的奉献》,不少人都会有共鸣。
不管你如今多大,总能哼上两句。
这不仅是华语经典,更是时代印记。
1989年春晚,韦唯凭借这首歌一炮而红。
随后只要登台唱歌,这首一定是观众最期待的。
我对作品的记忆是在小学时光。
五年级那会,学校组织合唱比赛,班主任就选了《爱的奉献》。
排练期间那叫一个开心。
班主任可能也不想丢人,总会拿出半节数学课的时间给我们排练,那会别提有多爽,主要还是讨厌数学课,能少上一节是一节。
不过结果令人失望,最后连前三都没进,拿了个优秀奖作为安慰。
自那以后,这首歌就顺其自然成了我们班歌,每天都有同学哼唱。
我想,这种记忆一辈子都忘不掉。
韦唯在春晚爆红后,她又继续发力。
1990年亚洲运动会的宣传曲,她和刘欢一同演唱了《亚洲雄风》。
只要提起这首歌,脑海中立刻出现这句词: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
它早已刻骨铭心,但你要我继续往后唱,就不太行了。
旋律都会,就是记不住词儿。
虽然这时候还没出生,但入小学后,《亚洲雄风》已成为时代经典被列入音乐课本,课堂上我们还学唱过。
我在搜寻韦唯与刘欢合照的的时候,看到了这张图。
照片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背景是上海外滩。
它的代入感太强了,时代的印记很厚重。
两位都很年轻,并处于事业高峰期。
如今刘欢已是华语乐坛一座高山,影响了两个世纪的听众。
韦唯虽然人气减弱,但曾经的辉煌,见证过的人都不会忘记,尤其是经典旋律响起,我们会不自觉回顾过往。
这或许也正是老歌手的魅力所在,尽管人与作品都退出主流圈,但只要再听到音乐,还是会感触。
音乐本就是时代产物,人们的听歌习惯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我现在也很少去听毛宁、田震、满文军、毛阿敏,甚至延展到周杰伦、王心凌、蔡依林这一批千禧年后的歌手,但不代表他们被我遗忘。
只是现在新作太多,想不起来听过往的作品。
可一旦有机会听到,这些旧歌就会激起我的聆听欲。
可能又会听上一天,但事后,它们又会消失在我的日常生活。
所以说,老歌很奇妙。
它就像一张CD,刻录着一个人的记忆。
忘记没关系,只要按下播放键,你的记忆就会重新被拾回。
在我身上,韦唯的音乐就是有这种魔力。
《爱的奉献》让我想到学校的合唱比赛,《亚洲雄风》让我追忆90年代的中国面貌,《命运不是辘轳》让我怀念儿时听盗版CD的时光……
这次的复出,我想也唤醒了一代人的记忆。
不管你还会唱几首韦唯的歌,我想旋律出现的那一刻你会响起些什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