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炸舞台,非他们莫属!

内地流行 今年第一炸舞台,非他们莫属!

只是他们缺少展示自己的舞台,只是我们没能发现他们。

这周五,《中国潮音》终于迎来了收官。

经常看我们的小伙伴应该知道,这档节目已经写过挺多次了。

也是众多音综中,莉莉安难得能够一期不落追完的。

上周进入五强的音乐人实力都不容小觑,每一组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冠军花落谁家,还真难定论。

不过最后的结果也是众望所归:裁缝铺乐队。

从第一期的《新梅花三弄》,到后面的《漫步人生路》《寻琴记》《千面》,几乎都是当期最出圈的作品。

音乐融合听起来简单,可一旦玩不好就很容易变得混乱杂糅、不伦不类。

但他们每一次都能让观众眼前一亮,连五位导师都要抢着合作。

这次总决赛和大张伟合作的一首《登高》,再次把古老文化玩出了新花样。

大家都知道,《登高》是杜甫所有诗作中天花板级的作品,包含着悲壮而又宏大的家国情怀。

为了中和这种满目皆愁的情绪,他们又选取了李白的一首充满了肆意潇洒的《将进酒》。

倒是刚好对应上了裁缝铺和大张伟的形象。

两首诗的结合下以乐写哀,引起听众人生凄惨不如意的共鸣后,又给予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劝慰。

首先镜头带到整个舞台,莉莉安就被各式各样的乐器眼花缭乱到了。

大鼓、古琴、琵琶相继登场,交相辉映,将古风氛围营造起来。

全员依旧是标配的墨镜,这一次终于等来了卢迪再次开嗓。

只一袭黑色长衫,一只手背在身后踱步出场,古代文人的气质却自然显现。

他演唱的是《登高》的部分,自带乐器声效的声音缓缓诉说着那份寂寥与愁绪。

给古诗词作曲本身就不简单,他们在编曲中还融入了京剧的元素。

结合了当下的流行唱法后,你又会觉得它听起来是上口好听的。

虽然唱的是忧的情绪,但是这种裁缝铺式的节奏又让人感到希望。

循环两遍之后,大张伟缓缓进场,演唱李白的《将进酒》。

歌词搭上他原本的形象,玩世不恭的感觉油然而生。

整首歌的意境也在此处由“哀情”转为“豁达”,从束缚中挣脱。

世事纷繁嘈杂又如何,不如一杯好酒,一位知己,快意人生去。

临近尾声时,四个人一起来到舞台中央,做出戏曲步伐的律动动作。

仿佛是一场古代文人的会友,饮酒作诗,浪荡不羁间好不快活。

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的:这歌真下酒。

但是诗的本意不在于此,他们演唱所诠释的也不止于此。

最后,曲终人散,他们一个潇洒的转身,发出一声声酣畅的大笑。

一句“罢了”,让莉莉安想到了那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笑声之余,又弥漫出些许悲壮,表面作乐的底色,又何尝没有胸怀天下的无奈。

一苦一乐,裁缝铺用借古喻今的方式,表达出了他们对当下乃至未来的思考。

在关注身边的人和世界上发生的每件事时,也要保持自己良好的情绪和状态。

正如大张伟所说的:“因为疫情的出现,让所有人回归了家庭,它其实需要一种很平稳的,反思中带着释然。

所以裁缝铺在这时候出现,就非常符合现在这个心境。”

每次看裁缝铺的舞台,唱的时候享受其中,但是一曲唱罢总会生出无限遐想。

这或许和他们的舞台美学有关,用极简的表现形式,将多余的留白交由听众自己。

连毛不易都忍不住直接称呼他们为“大师”,这已经是极高的评价。

裁缝铺的舞台莉莉安先前也写过好几个,你会发现他们每次都在尝试不同的创新方式。

比如《新梅花三弄》将人声与主唱、琵琶与古琴融合;而《漫步人生路》就挑战能否将粤语金曲改编中加入传统元素。

甚至将歌曲本身弱化,将中国乐器作为主场,加入其他音乐元素。

进击五强名额的舞台,他们的一首《千面》便是如此。

先不说表演,但从出场的各个人物的造型,就知道这把玩大了。

全程没有一句歌词,只有几声拟声音效,单用舞台视觉画面,来传达其中的情感和内涵。

原本以为各式各样叫不全名字的乐器已经足够压场,没想到重点是傩戏和京剧的混搭融合。

傩戏原本又称鬼戏,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莉莉安以前是无法欣赏这种的,因为实在是害怕。

但在这个作品中,裁缝铺将傩戏放进了自己那种欢快又有点冷幽默的音乐里,那种森然感就减淡了不少。

用歌曲的形式,将非遗搬上舞台,把传统文化注入文艺产品当中。

让古老文化的魅力再次绽放,并且赋予了更加有趣鲜活的生命力。

裁缝铺是一支纯音乐乐队,单从这个名字,便可窥见他们用匠心踏实做音乐的决心。

他们对于传统元素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和流行元素之间的融合有一套自己的想法。

扩大观众接受范围的同时,又不取媚市场,注重音乐本身的艺术水准。

我们前段时间一直在吐槽,当下的市场已经被千篇一律的口水神曲占据。

整个氛围都是浮躁的充满功利性的,不仅是歌手,也是听众。

新型的音乐风格和形式不断涌现,成为一段时间的潮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与之相反的,是传统文化和民族乐器正在被消失,被遗忘。

这大概就是莉莉安为什么喜欢《中国潮音》的原因。

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原来还有一批诸如裁缝铺乐队这类的音乐人。

他们将我们“丢失”的艺术源头重新捡拾回来,融合进当下的流行作品,让本土特色得以传承。

哪怕一开始不被大众接受,只能在小众群体里传播,他们也始终坚持着。

所以我们总说现在没有好的音乐人,没有能听的歌。

但或许,只是他们缺少展示自己的舞台,只是我们没能发现他们。

莉莉安

他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文章数
773
阅读量
83w
最新文章
  • 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 第一时间获取猛料
  • 更友好的阅读体验

微信扫一扫 体验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