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豆瓣出事了

有话直说 果然,豆瓣出事了

豆瓣不该被放弃,也不能被放弃。

12月1日,豆瓣被约谈了。

国家网信办针对近期豆瓣网及其账号屡次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对其处以15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豆瓣第一次被处罚。

今年豆瓣被网信办处罚了20次,罚款累计900万。

即便如此,网络上依然有人叫嚣着:“罚少了”。

罚款不解气,他们说道:“罚这么多也不见整改,APP早点殉了才好呢”

究竟豆瓣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瞬间成为众矢之的?

莉莉安看了一圈评论,发现豆瓣在一部分眼里,早已“面目全非”。

造谣、八卦、挑拨对立、乌烟瘴气……

他们用狠戾十足的词语,评价着豆瓣。

更有甚者,直言不讳,用“粪坑”形容它。

看到这些尖锐的词语,我有些心痛。

曾几何时,我也是豆瓣的一名深度用户。

装逼也好,情怀也罢。

要知道,在最早一批文艺青年眼中,豆瓣是他们的精神领地。

书、音乐、影音,这里有一切他们向往,或是追求的东西。

曾经的豆瓣,标榜小资,处处彰显文艺气息。

它独特而清冷,绝不像现在人们口中说的这样不堪。

1

现在的豆瓣戾气有多重,曾经的豆瓣就有多岁月静好。

豆瓣出事的这段时间,不少网友开始在网上怀念曾经那个”没有用户价值“的豆瓣。

那么,曾经的豆瓣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豆瓣成立于2005年。

那个时候,微博、微信还没有出现,网易云音乐还未上线,QQ音乐也才刚刚起步。

豆瓣的出现,是一项技术的创新,也带来了精神领域的狂欢。

所谓精神领域,是豆瓣吸引我的最大亮点。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把豆瓣高分电影一部一部看完,有种莫名的成就感。

仅书籍、音乐、电影三个板块,放现在来看过于单调。

但实际上,很多人就是爱它这种纯粹和精准。

而早期豆瓣,也恰恰靠这三个板块发家,积累了最早一批忠实用户。

如果说在豆瓣看影评书评,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那么在豆瓣听歌,就带有着浓浓的年代感。

随着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爆款短视频的发展。

还有多少人记得,曾经豆瓣也是一个听歌的绝佳胜地。

和风气、调性有关,豆瓣曾是不少独立音乐人借助发力的平台。

阿肆、小老虎、陈珊妮、邵夷贝、梁晓雪、曹方、花粥、程璧、宋冬野、马頔、陈粒……

很多歌手会在早期单枪匹马未成名时,将歌曲放在豆瓣。

流行、摇滚、民谣……或宣泄、或感慨,或抱怨、或抒情。

音乐人们红过了一波又一波,但豆瓣始终是他们绕不开的据点。

那些年,我们在豆瓣上发现的小众歌手。

最后的最后,都逐渐被主流所接受。

犹记得曾经的独立音乐人,会在豆瓣上发新歌试水。

一旦有新作品,活动出现时,会通过豆邮的方式群发给粉丝。

这种属于歌手与粉丝之间的专属联系,在很多年后的今天,已经很难得了。

你会发现,这些音乐人和他们的粉丝,其实属于同一类人。

或清心寡欲、或自由不羁。

他们在豆瓣相遇,通过音乐,建立一种旁人难以介入的“亲密关系”。

2

那个在豆瓣听歌,肆无忌惮地表达理想,欣喜若狂寻找同好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而今,豆瓣在大众眼中,成了一个讨论八卦、造谣生事之地。

是谁搞臭了它?

有人说这一切都是豆瓣小组的罪过。

我不认同,但也陷入深深的反思。

随着娱乐信息化越来越透明,明星爆料,八卦讨论成了豆瓣吸引用户的另一大杀手锏。

八组、瓜组,豆瓣有很多类似的吃瓜小组。

他们光搬运信息这一点,就能在无形中产生巨大价值。

而其在最近这几年,尤为风光。

说实话,豆瓣上的兴趣小组,我关注了几个。

对于八卦这类小组,我大多时间是看个乐子。

确实,里面经常看到一些所谓的“爆料”,没有依据,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但不能因此把所有的小组都一棍子打死。

我记得曾经从杭州离职后,准备来南京求职的那段时间。

整日迷茫、焦虑、不安。

是豆瓣的“裸辞群众小型交流组织”,陪我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除此之外,豆瓣还有一些针对各类人群喜好,适用于特定情境的兴趣小组。

比如“不听音乐我会死”小组、“笑死我了这弹幕”小组、“相互表扬”小组……

当然,还少不了在滚圈占据重要地位的“月亮组”。

“月亮组”全称是“我们代表月亮消灭居心不良的乐手”。

这个属于滚圈的八卦小组,不像娱乐圈那样肆无忌惮,但爆起料来也毫不留情。

带着滚圈独有的气质,这里的人爆料都正气凌然。

正如小组简介里说的那样:“先观察一段时间,有点滚圈知识储备再说话”。

傲娇却不让人生厌。

这种有点高高在上的“鄙视感”,非但没有一丝压迫,反而一股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早年间,著名的南京李先生在小组里自曝情感,引来万人观帖的事情,仿佛就在昨日。

而今物是人非,豆瓣因为小组言论被处罚。

这些优秀的,闪闪发光的小组被混为一谈。

那些我们喜欢的人,我们关心的事,全都回不去了。

3

有人说:“豆瓣或许不该有小组”。

我不同意。

要知道,把豆瓣搞得乌烟瘴气,到现在人人喊打地步的,绝不是小组本身,而是小组里的人啊。

豆瓣早期的受众,是被书影音吸引来的文艺青年。

文艺青年再闹,都是素质的,体面的,甚至内涵的。

后来小组开放,娱乐八卦信息浸入,有了利益牵连,大量用户涌入。

这些用户,可没有当年的那些“文青们”好对付啊。

但若一刀切,将小组关停,豆瓣仅靠书影音能撑到现在吗?

或许在2006年,就会因为耗尽投资而挂掉了吧。

作为小众平台,豆瓣撑到现在真的不容易。

它的盈利项目少得可怜,比较出名的就是豆瓣每年都会出的电影日历。

翻开市集,里面的产品宣传冷淡到让人自闭

它的目的也并不在于刺激用户的消费欲。

凉薄里透着清高,注定吸引不了普罗大众。

但只要对了少部分人的味,就足矣

不管怎样,作为豆瓣的老用户,看到它如今的处境,我非常难受。

一方面,我怀念曾经那个单调却不乏味的豆瓣。

页面简单,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广告。

另一方面,我又为如今这个被骂“粪坑”的豆瓣担忧。

明明错不在它,但它却要为这一切承担后果。

如今被罚900万,是一个讯息。

豆瓣需要警觉,用户需要克制。

实际上,无论豆瓣变成了什么样,它在最早的那批用户心中,依然是不可替代的白月光。

虽然我们会觉得它变味了,世俗了,但内心可以理解和包容。

偶尔看一部电影,我还是会第一时间去那里写上一篇影评。

即使无人在意与关注,但这已是刻在基因里的习惯。

豆瓣不该被放弃,也不能被放弃。

 

大家正在看

有话直说

谁在“杀”死许美静?

有话直说

有话直说

莉莉安

他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文章数
773
阅读量
76w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 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 第一时间获取猛料
  • 更友好的阅读体验

微信扫一扫 体验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