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龙被diss一周后,终于有人出来挺他了

有话直说 梁龙被diss一周后,终于有人出来挺他了

只有精进自我,不断内省才能进步。

要说最近风很大的一档综艺,当属《导演请指教》。

这档节目的抓马程度,可一点不亚于之前的《演员请就位》。

不得不说,现在的综艺节目玩得这么大。

演员折腾完了,现在轮到导演了。

听听这名字“导演请指教”,到底是谁指教谁呢?

于是节目刚播出两期,热搜已经不下于十条。

有被拒绝的导演,有被嫌弃的导演,有导演作品被现场叫停,有导演被无情批评,有导演直接被骂哭了……

这怎么和我想象中“一片祥和”的场景,完全不一样啊。

不少人看完节目纷纷调侃:“导演请指教是吐槽大会吧”。

本着看热闹的不嫌事儿大的心理,莉莉安也去看了两期。

看完后,我有点凌乱了。

这哪是指教导演啊,这分明是大型导演互怼现场啊。

要说吵架,还是导演厉害。

甭管你是拿奖拿到手软,资历深厚的老前辈,还是才露尖尖角的青年才俊。

都逃不了被评头论足一番。

谦虚低调点的就乖乖闭嘴认怂,但偏偏这些导演都特有个性。

于是,一场场好戏轮番上演。

导演们互撕起来,不留一点情面!

说实话,看他们互怼可比电影精彩得多。

1

争议代表热度,话题等于流量。

这已经成为综艺节目的“财富密码”了。

《导演请指教》这类型的节目能火,其实很好理解。

第一,它具备一定的猎奇性;

第二,它具备一定的争议性。

其实观众大都只是看个热闹,真正能够看懂门道的少之又少。

导演其实是一个统筹全局的人,他的文学审美,知识储备决定了这部电影的最终呈现效果好坏。

为什么看王家卫的电影,和张艺谋、李安的作品感受不一样?

因为每个导演的作品都印上了自己的个人特色。

每个人的喜好与感知力不同,对于一部作品的评价,也是高下立见。

而这种特色,懂的人视为神作,不懂的人便觉得是垃圾。

这也恰恰说明了为什么第一期节目中,梁龙导演的《疯狂外星人》被现场观众叫停。

最近编剧汪海林点评节目时,就提到梁龙的作品。

“很可惜没看完”。

谈及梁龙的作品时,汪海林说有怪怪的感受,说他拍的是感觉。

其实梁龙的作品就跟他的音乐一样,乍一听一看觉得怪异,但是细品引人深思。

当年《疯狂外星人》电影的主题曲就是梁龙作词作曲,不论是作为单独的音乐作品来看,还是作为配乐与电影的适配度,都十分出挑。

音乐作品好评如潮,可是来到影视作品上,梁龙反而遭到滑铁卢。

说实话,梁龙的作品在比赛中比较吃亏。

说白了,这种竞技性节目,搞太深的作品,观众会乏味也很正常。

但直接现场停播,我觉得有点过了。

汪海林为我们解释了梁龙《疯狂外星人》的一些亮点。

始终没有等来观众的演员、跳舞的大妈、哭泣的女孩、始终画不出画的男孩,或许都意有所指。

这里,汪海林的解释是“他们都是人群中那个孤单的人”

这些“异类”聚在一块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可惜的是故事没讲完,观众不理解。

你虽然在看故事,可又何尝不是故事中的人呢

梁龙的作品,或许就跟他故事中的主角一样。

是一群不被理解,无法欣赏的存在。

梁龙以这种方式被淘汰,实在可惜。

2

要说搞争议话题,《导演请指教》可算是玩明白了。

这次节目找来了16位导演,又找来一批演员助阵。

同时,还有王晶、方励、陈祉希、郝蕾四人组成的“制片人团队”作为评委。

这都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还有一位重磅嘉宾:李成儒。

本来这个阵容已经是火药味十足了,没想到节目还请来一位犀利大佬坐镇。

从去年《演员请就位》开始,大家就见识过他的威力。

这次李成儒依然是节目最大看点,持续输出“武力值”。

他评价王暘的作品《我知男人心》肤浅。

直指“现在导演的文化认知和格局高低还不能驾驭这么大载体的作品”。

“肤浅”两个字出来,在场的人都偷偷在心里为其捏了一把冷汗。

特别是包贝尔和吴镇宇,两人的表情不要太丰富。

其实早在第一期节目,李成儒就靠犀利的点评上了好几次热搜。

他说相国强的作品毫无新意。

认为一个新锐导演,应该拿出一点自己的东西出来。

他不承认《新小城之春》是毕志飞的作品。

说他只是把一个红模子描得像而已,甚至说毕志飞的作品是在投机取巧。

毕志飞虽然是曾“喜提”豆瓣最低分2.2的导演,但好歹也是北大影视学的博士,自然不会乖乖挨骂。

于是场上就出现了下面这一段精彩戏码。

毕志飞反驳李成儒的观点,然后直接被KO。

李成儒戳中痛点:“你的豆瓣评分为什么2.2?”

“谁的观点你都不同意,你就在于固执”。

说着说着,毕志飞哭了。

其实看完这一段,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么残酷,没有人会愿意为你的过失或者失败买单。

今天毕志飞众人拎到台上“痛批”,其实也是他自己的选择。

他可以捂着耳朵继续做缩头乌龟,始终活在自己幻想的乌托邦里。

既然选择出世,就要试图接受那些反对的声音。

只不过他很倒霉碰上了李成儒,这声音就如洪水猛兽一般凶猛。

我想毕志飞也做好了立正挨打的准备,只是没想到这脸打起来,这么疼。

3

演员的工作咱们通过演技就能清楚地感知到水平高低。

而导演一般都在幕后,他们的工作模式,还是能够激起很大一部分观众的好奇心。

可综艺仅仅只是综艺,它有一定的偏向性。

为什么我会说这档节目导演吵架比作品精彩呢,这还得回到综艺本身。

节目中,我们看到导演们主要是在IP改编。

这也暴露了中国电影一个很大的问题:没有原创力。

不过“炒冷饭”也是需要技巧的,你炒得好没问题,重要的是现在有些导演连冷饭都炒不好。

编剧汪海林指出这个节目有一个问题:“拍电影跟编剧没有关系”。

可能本身的职业熟悉,让他的焦点放在剧本身上。

不过经过汪海林这么一说,倒也提醒了我。

节目一开始让导演和演员互选,谁被谁选择了,谁又拒绝谁了。

就综艺效果而言,确实很有看点。

但是,只要你仔细想想,这其实暴露了现在影视行业一个很明显的“潜规则”。

说白了,就是看人下菜碟。

这是一个导演的比赛,不应该把关注的重心放在演员的表演上。

正是因为大家太过关注演员,忽略导演和剧本。

所以一部烂片出来,演员成了枪靶子,最先被打。

看完这档节目,再结合前段时间被喷上热搜的《第一炉香》。

我发现导演的审美很重要。

有些导演擅长拍男人,能够将打戏拍得很精彩;

有些导演擅长拍女人,能够挖掘出很多女星不同的一面。

这些其实都是导演的水平。

汪海林说每个导演的视听语言技巧都差不多,这一点我很赞同。

不论你是科班出身还是半路出家,电影的拍摄技巧就那么几种,总能学会

但是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是一门学问。

就像写作一样,只要不是文盲,都会写字、说话、表达。

但不是谁都能成为鲁迅。

导演也是同样的道理。

同样是表达悲伤的情绪,不同的导演表达的方法不同。

有些导演直接把镜头怼到演员脸上。

一个眼泪的特写,简单直白。

有些导演拍一拍空镜头,利用环境营造悲伤氛围。

即使这个画面没有一个哭泣的人,观众也能被视听语言所感染。

一种直给,一种含蓄,就看观众更愿意接受那种表达形式了。

如果把烂片的锅都归结到剧本上去,其实对某些原创作者也是一种不公平。

不过汪海林说“每一个导演背后都是编剧在互相比赛”,倒给了我一些灵感。

之前演员演不好是导演的问题,现在导演拍不好又说是编剧的问题。

那么接下来是不是还会有《编剧请交稿》《资方请投资》《制片请给钱》《后期请剪辑》……

互相甩锅谁不会呢,我更害怕的是中国烂片之锅,最终会甩给观众。

到那时,出一档《观众请闭嘴》的综艺,也不是没可能。

所以,我相信节目的初衷还是为了中国电影行业的正向发展。

只有精进自我,不断内省才能进步。

场上嘉宾、导演、评委互怼,批判,也不仅仅是为了节目效果。

毕竟,他们才是最希望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一批人。

 

莉莉安

他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文章数
773
阅读量
85w
最新文章
  • 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 第一时间获取猛料
  • 更友好的阅读体验

微信扫一扫 体验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