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音乐猛料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今天想推荐一部冯小宁30年前拍的抗日老片:《战争子午线》。 冯小宁是谁? “战争三部曲”:《紫日》、《红河谷》、《黄河绝恋》的导演。 …

今天想推荐一部冯小宁30年前拍的抗日老片:《战争子午线》。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冯小宁是谁?

“战争三部曲”:《紫日》、《红河谷》、《黄河绝恋》的导演。

这部《战争子午线》,更是两度在日本获奖。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这次的主角是一群娃娃兵,小演员里有当时才14岁的富大龙。

富大龙饰演的角色是这儿最大的,才16岁就当了7年兵,别人都叫他“老兵”。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他15岁;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她12岁,原先是抗联剧社的,后来打仗就转了医院;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这个才10岁,犹豫半天又加了句“半”。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战争片最不能碰的是孩子;

可从孩子眼里看战争,又是最刻骨铭心的。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战争子午线》的故事背景是日军发动“五一大扫荡”。

日军借助军事优势,采取“拉网式”、“梳篦式”战术,所到之处屠村惨案屡屡发生。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一群受伤老兵躲在芦苇丛里,和大部队失联是死,被鬼子抓住也是死。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焦灼之际突然窜出一支我军增援队伍。

可伤兵们立刻笑不出来了。

这是支“娃娃军”,最大的16岁,最小的才10岁半。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自己就是孩子,队伍里还拖着路上捡来的孩子,甚至还有个盲童。别说火力增援,不拖后腿已是万幸。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伤兵身上还背着上级重要任务,全部写在信里。可打开一看,时间、地点等重要细节全都损毁。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眼下唯一办法是让“老兵”向前探路,把信件传出去。

老兵不干,要完成上级任务,也不能丢下伤员。

“自打我当兵以来,咱部队只要有人活着,就没扔伤员的规矩。”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这恐怕是最“无趣”的一部抗日电影。

以往的片子,无论是像《亮剑》般写“兵王”式人物,或者像《长津湖》般写我军战略的勇猛,故事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观众知道主角下一步的行动线。

可看着一群娃娃兵、拖着一群伤兵,在被打成断壁残垣的长城上艰难爬行,你很难不生出一种无力感:到底去向何方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缺水少粮,就算不被鬼子打死,迟早也得饿死。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这可能是导演故意为之。

能被写进历史书的标志性战役永远是少数,更多人是死在无名小战役中。

和舍身堵机枪口的英雄相比,大部分的死亡都不伟大轰动、甚至还带着点“不值得”。

这部片的存在就是为了打那些鼓吹“战争英雄主义者”的脸。

因为战争机器碾过的,只能是平民、甚至是孩子的血肉。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看这部老片的第二个感受是:人也太不禁打了。

看惯了单兵一挑十的基本能力,或者一人全歼敌军整队的开挂实力。

这部片里的人怎么鬼子炸弹轰来,身上还没看见弹孔就倒下了?

一方面确实是因为电影经费紧张,不过50万的投资,还要兼顾爆破大场面,群演的“血袋”能省就省了。

导演不想省的钱,是他尽可能还原了当时中日作战实力差距。

第一幕日本兵平原扫射时,他们开的是轰炸机,而我们赶的是驴车;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日军的标配枪支是机枪,而我们更多用匣子枪。

还有一场公路伏击戏,本来是我军占领上风。日军短暂慌乱后很快稳住阵脚、依靠地形就地反击。果然一会儿就等到增援,我军不得不后撤。

这场戏能够看出三点:

1、双方武器的差距

2、日军的单兵作战实力,经过系统化培训,绝对不是抗日神剧里的小丑形象

3、日军战略部署严密,我方猪队友只是朝天开了一枪,很快引来士兵打探。士兵分工明确,有侦察兵、伪装成普通农民的兵、机械化部队,以及无数汉奸

如何描写敌人,也就是我们如何看待战争。

在客观的实力差距下,真的没有那么多“人定胜天”的奇迹。

队伍里的伤兵,可以说“死的憋屈”。

过桥,桥面被日军炸塌,摔下去死了;

过铁轨,被日军埋伏的机枪手射杀了。

甚至留到最后的伤兵都选择自杀,因为自己这个累赘死了,才能换其他人活。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突出当时的日军有多强,并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而是说清对手强大,才能突出这场祖国保卫战,我们赢得有多惨烈

抗日战争中国牺牲的人数约为3500万,这不是一组数字,背后可能是半个中国的家庭破碎。

相反把敌人拍成小丑、把战争拍成爽剧,真的对这些慷慨赴死的战士,有一丝尊重吗?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最后该说说那群孩子了。

战争片最让人难受的一点是:你得亲眼看着刚刚建立情感链接的角色,在你面前一个个死去。

所以战争片的主角很少写孩子。

因为孩子的伤亡,是挑战伦理道德和人类天性的。

《战争子午线》有一幕被许多人称为“童年阴影”,就是它对准了一个孩子绝望而无助的死去。

但这部片的独特性在于,它不是单纯表现苦痛,而是给了孩子们一次做梦的机会: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你想做什么?

这个小兵想去学校上学。他对知识有本能的渴望,打仗那么苦,还攒了许多纸条想学认字。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小兵最后被自己埋下的手榴弹炸死了,只剩一片白茫茫的碎纸条。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盲童女孩,被鬼子的毒气弹熏瞎了眼睛。她的愿望是重见光明,可看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同龄人,她又害羞地踩住了自己露脚趾的破布鞋。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盲童最后是饿死的,死前还开心告诉妈妈,自己看见了天上的星星,有好多好多颗。

富大龙演的“老兵”,想当个赛跑运动员。他总把战场上开的枪当作赛场上的发令枪。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他最后死于赛跑,为了从鬼子的枪口下救出一个孩子。死前他拖着被打废的双腿,引爆了放在路边的炸弹。他最终完成了上级的重要任务,因为他炸毁的卡车上,装载着日军秘密研制的新型毒气弹。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童年阴影”的一幕是这个才12岁的小护士的死亡。

她是全队孩子里最懂事的,但到底还是个孩子,最大的心愿不过是想让妈妈来抱抱自己。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可现实是,为了保护队友,她被鬼子逼到悬崖边上,最后体力不支掉落悬崖。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临死前她一直望着悬崖边上生出的野草叫妈妈,这时有个弹幕飘过: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可下一秒又有个弹幕冷酷回答:这才是真实的战争。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喊妈妈的何止小女孩呢,她象征这片土地上受苦受难的人民。

祖国满目疮痍,我辈被如猪狗般屠戮殆尽。

万里长城由鲜血构成,它从来都不是比喻,而是现实。

这部国产抗日片,曾两度征服日本影坛

这可能才是冯小宁要把战争场面,设置在长城上的原因。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造的最为宏大的工程之一。

长城的存在,既是对外战争的物理防御,又是国民的精神防线。

《战争子午线》的主题,其实一句话就能说清:任何国家的任何战争,打到最后,都只能用孩子的血肉来填。

所有战争片,本质上都应该是反战片。

如果有人试图用战争解决问题,唯一原因是他没有参加过战争。

大家正在看

有话直说

66岁李宗盛现场哽咽:我怕我老了,写不出歌了……

音乐猛料

音乐猛料

滚君

我是七八点钟的太阳!

文章数
2259
阅读量
577w
最新文章
  • 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 第一时间获取猛料
  • 更友好的阅读体验

微信扫一扫 体验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