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当我刚看完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的直播,正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一个噩耗传来。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于6月1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刚刷到这条新闻时,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前段刚看完电影《九零后》,对许渊冲的印象十分深刻。
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的他,择一事终一生。
他终身致力于中英、中法文学翻译,希望让全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六十多年的翻译生涯,许老共出版了中、英、法文著译180余本。
作品中既有中国传统经典,如《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
也有外国名著,如《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
看《九零后》时,犹记得影片中老爷子身体硬朗,思维清晰。
即使年近百岁高龄,依然坚持伏案写作,笔耕不辍。
一盏台灯,一台电脑。
许渊冲佝偻着腰坐在桌前,眼睛费力地看着电脑屏幕,颤抖的双手敲打着键盘。
因为年迈,他打字很慢,但神情专注,一丝不苟。
如今先生工作的画面还历历在目,他说:“我翻完莎士比亚再翻王尔德。”
这份坚韧与自觉,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无法做到的。
不说别的,就拿简单的锻炼身体来说。
从十七岁开始,坚持做了八十多年早操,我想问谁能有许渊冲先生这样的坚持?
除了异于常人的坚持以外,我其实更喜欢老先生身上那股子“深情”。
那是对翻译事业深情,对文字深情,对传播中国文化的深情。
犹记得当年许老上《朗读者》节目,聊到了自己翻译的第一首诗。
为了追女同学,许渊冲翻译了一首小情诗,林徽因的《别丢掉》。
“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在,梦似的挂起。”
许渊冲一边说着,一边激动地哽咽。
他带着文人独有的细腻,眼神里流露着智慧的光,用情用心去完成每一次翻译工作。
可以想象,曾经的他是如何把这首诗揉碎了,研磨成粉。
所以即使在多年之后,说到动情之处,依然情绪失控,难以自持。
许老先生泪目的画面,我想谁看了,都会被深深地触动。
只是如今再重温节目上的这一幕,我也不由得感慨:
满天的星,如今却是先生不在了。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他爱自己事业爱到骨子里,在家人眼中,甚至到了痴狂的地步。
不翻译完坚决不吃饭,像个老顽固一样执拗,可别人也拿他没办法。
骑车摔跤后躺在病床上,醒来一群人都在担心他的身体。
而他却还心心念念的是:
中国文化啊,要走向世界。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许渊冲鼻子上插着氧气管,一边用孱弱的声音说着文化之种种,不由得让人敬佩不已。
有时用情至深,有时却也十分“狂妄”。
我记得当时《朗读者》节目一上来,许渊冲就给主持人递了一张名片。
名片上写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董卿当时还开玩笑问他:“您见了谁都递一张这个名片吗”?
谁知老爷子竟然傲娇地回答:“我的名字已经比名片还响一点”。
1958年,许渊冲就已经出版了一本中译英,一本中译法,一本英译中,一本英译法。
许渊冲可以十分有底气地说:那个时候,全世界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做到。
老爷子的这份“狂妄”源于专业的底气,所以让人看着,只觉得可爱至极。
长达六十多年的翻译事业,是枯燥而寂寞的。
常常是黑夜里的一盏灯守到天明,或是一本书一支笔,从清晨到黄昏。
“累了就睡,起来就尽量做事”。
一聊到自己喜爱的事,躺在沙发上的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瞬间年轻了许多,像个热血少年一般,活力四射。
一切因热爱,所以满怀热情。
心中有大梦,便不觉时光荏苒;心中有大志,便不觉生命短暂。
4月份许老百岁生日,央视采访他时,问到了百岁愿望。
许老说:“我现在只要不死,能活一天做一天,多做出点贡献,多找点接班人。”
说完,他随即问起身边的记者英文如何,“忽悠”人家做自己的学生。
真是一个可爱又接地气的老人。
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无法接受许渊冲去世的事实。
就像当初传出袁隆平逝世消息时一样,大家都在期待“辟谣”。
可即使大家再不愿意相信,死亡终是来临了。
关于生死,许渊冲曾分享过这样一句话:
“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书仍未读完,但青山会永存,许老生前绽放花火,每个瞬间将被人永远敬佩和铭记。
“中兴业,须人杰”,这是许渊冲的母校,西南联大的校训。
为了我们的国家,必须要成为杰出的人才。
许渊冲一生都在践行这一点,他做到了!
感谢他用毕生的热情,毕生的心血,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让我们有机会到达彼岸,去看看外面的繁华,也让外面的人得以目睹中国文化之精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