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犀牛。
还有人听现在的窦唯吗?
这个问题我的心中有答案:有,但是不多。
从网上那些骂骂咧咧的评论可以看出一二,从惨淡的专辑销量可以应证现实。
五一小长假,窦唯一次性发了两张专辑,《宋词》、《元曲》,延续了去年九月的古诗词系列,是朝简宋词元曲三集之第二篇,第三篇将在六一儿童节上线。
这也是窦唯少有的付费数字专辑,印象中应该是第一次。
收费也不高,10元一张。
但是,销量却出奇惨淡。
上线6天,QQ音乐上《元曲》才卖出六百多张。
一张10块,623张专辑也不过6230块。
按照这个收益窦唯要发250000张专辑才能达到1个爽的收益。
这个销量和圈中流量歌手们相比,不过是个零头。
一个动辄千百万,一个无人问津。
这中间的差距到底是什么?
是音乐性?
是审美?
还是艺术性?
这一切都不重要,最直接的答案是听窦唯(近些年新歌)的人越来越少。
销量是一回事,专辑讨论度也不高。
微博上只有寥寥几条关于这张专辑的消息,而音乐播放器里,两张专辑的评论数都没有破百。
仅有的评论里甚至还暗藏着恶意:
“窦唯是不是精神不好,这么的宋词都被糟蹋了。”
还有人叫嚣着让大家别买。
我不免怀疑,窦唯如今的曲子,都被大家嫌弃到这个程度了吗?
还是说人们习惯了白嫖音乐,如今变成付费专辑,就开始叫嚣了。
价格贵吗?
一点都不贵。
《宋词》共五首单曲,最长的一首接近20分钟,《元曲》收录了四首曲子,其中一首长达27分钟。
两张专辑的时长基本都在40分钟左右,一张常规专辑的时间。
那么这张专辑值吗?
问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窦唯这些年发了多少免费数字专辑。
今年还未过半,七七八八已经发了6张,而且动不动一首歌时长都要在半个小时朝上。
农历新年那天,窦唯的新歌《万图岁福》和农历辛丑年的钟声一同敲响。
万图岁福
窦唯;朝简 - 万图岁福
这首《万图岁福》整个时长达113分钟,相当于两张专辑的量。
别说免费听了,就是20块钱一首,也绝对是曲超所值。
犹记得2019年,是窦唯最高产的一年,发了整整十张专辑。
当时元旦第一天,窦唯就甩出一张专辑,封面还是一如既往的古典风格,连专辑名字和歌名都充满了古典气息。
新年第一张专辑大家还没研究明白呢,二月初他立马又来了第二张专辑《文王贴》。
接着六月、九月,窦唯一共连发了8张新专辑。
窦唯之高产,我们有目共睹。
创作二十余载,发行了近七十多张专辑。
这个产量,无人能及。
而且回回都不收费。
都听了这么多免费的曲子了,这回来一张收费的专辑,还是良心价。
当然值!
去年9月发布《宋词》《元曲》首篇。
其中包括苏轼的三首经典《临江仙》《卜算子》《定风波》,加入了萧和笙,还是熟悉的古韵袭来。
临江仙·卜算子定风波
窦唯;朝简;罗皓 - 宋词
这次《宋词》第二篇,依旧是以现代氛围乐韵再谱今声遥和古人。
相较于第一篇,有小号和扬琴的加入,又是另一种诠释方式,尤其是辛弃疾的《青玉案》。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千年前的词,千年后的曲,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而《元曲》第二篇,将第一篇的笙替换成萧,无论是笙还是箫,都给人一种仙气飘飘的感觉。
水仙子·四块玉·红绣鞋
窦唯;朝简;罗皓 - 元曲
其实回头听这几年的曲子,可听性非常强。
就拿年初的《万图岁福》来说。
两个小时的单曲,从笛、箫、埙、到西方器乐,钢琴、吉他、鼓…
东方的,西方的,融入了很多器乐,曲子却不显得高和寡。
反而是是烟火气满满,街头巷尾的炮竹声,村口的烟火声,大街小巷的琐碎日常,街上小摊小贩的吆喝声、孩子大人们的东家长西家短,热热闹闹,一切祥和。
在这个曲子里,是我们消失已久的年味。
午后听君一曲,舒服、放松。
并非大家所说的阳春白雪。
只是奈何关注度太低,他的专辑基本处于上线即消失的状态。
没有宣传,没有官方预告,往往上线后很久,才有人陆陆续续找出来听。
就连我这种对他的动态颇有关注的人,有时候都后知后觉。
前几年实体专辑刚刚发售时,五天只卖了75张。
谁能想到曾经90年代专辑卖到脱销,导致人们只能四处寻觅盗版的窦唯,如今的专辑销量能惨淡到这个程度。
这个数字,令人心寒。
还有多少人听现在的窦唯?
其实这个话题大家嚷嚷了好几年。
有人说时代不同了,当年喜欢窦唯的那一批青年早已变成了油腻大叔,这一批乐迷早已失去了当年的热情。
也有人说现在的音乐审美不断下沉,大家都被流量和商业化的东西带着走。
当然,我们清楚最大的原因是窦唯的曲风变了。
不仅我们变了,他也从帅气的摇滚乐手变成了胡子拉渣的大叔,搞起了实验音乐,也不唱摇滚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还有窦唯这么一个人。
最后,也只能感叹一句时代不同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