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了解,胖爷是个玩嘻哈的,街头文化在我心中一直是最酷、最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滑板、涂鸦还是街舞,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
最近胖爷在Homie的推荐下看了一部叫做《我们的浪潮》的纪录片,看完之后我感触颇深。
这部纪录片以马伯骞、胡天祐、刘柏辛、朱婧汐、吴佳烨这几位体验者为主角,通过带入和实践的方式把当下流行的潮流文化赤裸裸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其中就包括了球鞋、滑板等年轻人所喜爱的潮流产物。
在看完第二集的内容之后,胖爷我隐约觉得,内心深处的那一个滑板梦似乎又重新被唤醒了。
在我眼中,滑板和嘻哈有些不同。嘻哈代表着自由和真实,而滑板则代表着一种年轻和冒险的精神。
在父母眼里,或许它和叛逆、不务正业有着说不清的关系,但是它却是每个青少年都会梦想的事情。
有人说,没有滑过板的青春是不完整的。谁不想体验一把踩着滑板在街道里穿梭的快感呢?作为一项街头运动,年轻人对它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
想当年,我也曾是个“耐操”的板仔,就是那种摔个狗吃屎我也要捂住鼻血赶紧去追板子的人。
有天傍晚,我和几个瓷儿约好了一起去经常滑的广场玩儿,正当我们夹着滑板有说有笑的来到广场时,却发现原本做动作的场地早已被一群广场舞大妈占领。
只见她们有说有笑,一边活动身子一边调试音量,我至今都记得音响里放的是大张伟的那首《人间精品起来嗨》。
一向擅于掰扯的我被派去和她们交涉,但口活再好也终究也没能掰得过大妈们。就这样,广场舞大妈成功地阻止了我的滑板生涯。
在国内,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圈子里的一些板仔开玩笑地说“广场舞成为了阻碍中国滑板的最大杀器”。
去年9月28日,中国著名的滑板手车霖在微博里发布了一个短视频,并吐槽“广场舞大妈强势攻占滑板公园,看来还是碗池不够深啊”。
视频中的广场舞音乐响彻整个广场,大妈们整齐划一地在碗池、U池中舞蹈。
不仅是大妈,小朋友们同样也可以变成滑板公园的主人。
去年八月,《青年报》刊登了一则新闻,上海徐汇滨江滑板公园被大量孩子占领,导致了滑板手没办法正常滑板。
公园里四处是追逐打闹的小孩,而真正的滑板爱好者则蹲坐在公园一隅,黯然神伤地看着场内的孩童玩耍。
对此,公园表示并不会限制任何一方。言下之意就是,想在这个滑板公园玩滑板应该是没戏了。
说归说,闹归闹,无论是板仔还是大妈、小孩,每种人都有自己的道理,每种人也都有自己的立场。正因为如此,国内滑板人的生存现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想玩专业双翘的滑板手,一块地面平整、面积足够大的场地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可这种条件的地方对于广场舞大妈来说,更是发挥自己舞蹈和表演技术的绝佳场地。
再者说,因为城市建设、生活环境改善等种种原因,街道开始变得更加拥挤,越来越多的土地都被利用了起来,平旷的场地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
面对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或许只有在夜深人静的凌晨,那群滑板手们才得以点上烟,穿上板鞋,安安静静地享受滑板场。
而对于滑板鄙视链底端的小鱼板玩家,出于自己心里的那一份倔强,他们往往选择用最朴素的“压马路”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滑板瘾。
可是这地铁到公司的最后一公里却成为了他们精神最紧张的路段,来往的行人和车辆无形间给他们的萌新滑板生涯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所以抢回街道也成了滑板人的第一大理想。
而长板降速的玩家都是一群不怕死的热血青年,这种危险和刺激并存的运动虽然不容易受人打扰,可每一个敢玩长板的人也都是出了名的不怕死。
纵观整个滑板文化,人们对它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理解和不熟悉,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都如此。
而胖爷这段时间在追的这部纪录片——《我们的浪潮》,前两集《来自街头》则是聚焦到世界各地的滑板文化,为这种亚文化记录下属于它们的精神角落。
滑板少年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就是踩着滑板飞翔
每个城市对于滑板的包容程度都不同。在英国,South Bank成为了滑板人必去的一处打卡圣地。作为伦敦滑板的“枢纽”,在那里你可以感受到滑板文化的内敛和包容。
这个地方被认为是英国滑板运动的发源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滑板爱好者就一直在使用这个空间,这里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滑板场。
就像片中所说,这里成为了人们交流和了解滑板文化的一个地方。
不过近年来,South Bank因为种种原因开始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当地的滑手一度以为会失去这个地方。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那些不理解滑板运动的人向政府的投诉。
为了心中热爱的滑板文化,当地的滑板手们发起了一项“Long Live South Bank”的活动,通过售卖周边的方式募集资金,而这些钱则全部用来扩建South Bank。
职业滑手胡天祐来到这个滑板文化全球标志地标,一方面能看到40余年历史的“包浆”,另一面则是当下逐渐被侵蚀的空间,身为外来体验者的他,能做的也只是购买周边支持。
“Appreciate for the Southbank”,这句话不仅仅代表的是胡天祐的想法,而是所有来到这的滑板爱好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和South Bank不同,尼日利亚的拉各斯这个城市对于滑板文化的态度已经可以用冷淡来形容。无论是场地还是民众,滑板在这个地方似乎并没有生根发芽的迹象。
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城市,诞生了唯一的一家滑板店——WAFFLESNCREAM。主理人Jomi Bello将几个滑板爱好者聚集在一起,立志让滑板文化在这片土地得以生存。
当地人对于滑板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都很低,只有对他们说滑板这项运动已经成为了奥运项目时,他们才会勉强接受。
正因为如此,Jomi一群人只好在不到30平方米的一个小房间里用啤酒瓶抓阄的方式发售他们的最新款滑板。
甚至是租用停车场,用木板等材料DIY道具,只有这样,年轻人才有练习滑板的场地。
节目中同样也提到了国内的滑板现状,就拿上海为例。曾经的上海音乐厅被人们认为和费城的“LOVE Park”是一个级别的滑板场地,但因为路人的投诉和举报,政府决定让这个有十几年滑板历史的场地不再出现滑板这项活动。
滑板在2020年时将作为一项比赛项目出现在东京奥运会上,这说明整个世界对于滑板的认可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但即便如此,距离人们接受和理解这个文化来说,还有着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也是最要紧的,就是把滑板公园、广场还给真正属于他们的主人。
就像是《来自街头》中拉各斯的滑板店主理人说的:“既然它已经成为奥林匹克项目了,那么谁还有资格去对它评头论足呢?”
其实,包括滑板文化在内,许多亚文化曾经都被视为小众的喜好,被冠以“非主流”、“亚逼”的称号。
然而,多元与包容,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动力,如果没有自由的滑板空间,没有《我们的浪潮》在洛杉矶、伦敦、拉各斯找到的这些滑手、主理人、滑板艺术家的坚持,又怎么会让滑板从明年开始进入奥运会?
我们居住的城市本该是多元的,希望所有包括滑板在内的小众文化,都能在城市中拥有一方自由角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