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诗与远方 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一下回答不上来。

但我知道,苦难的意义在于让我们对上述问题保持反思。

这里的苦难可能是你自己的,也可能是别人的。

所以对于那些献身于警醒他人思考生命意义之人,我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每每迷茫时、痛苦时、一蹶不振时,总会想起他们的故事,想念他们的作品。

他们生前穷困潦倒,寂寂无名,与现实对抗,为理想挣扎,而死后却成为传奇,获得巨大名声,受万人敬仰。

他们是一面面镜子,破碎后把世界照得七零八落,千疮百孔。

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1989年春节,海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纠结之中。他终于说服自己要从政法大学辞职,去南方办报纸。

他鼓起勇气,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

那时,海子在大学任教,一个月只有100多元收入,而当时在深圳随便一个打工的,吃点苦,一个月都能赚四五百。

就连在老家卖豆腐的爸妈,春节生意好时,一天都有上百元收入,抵得上海子一个月的。

而这些物质因素只是海子的一个说辞,他觉得这样说更容易得到父亲的支持。

没想到,老人家完全不理解。

放着铁饭碗不端,要去打工?

那读了这么多年书什么意义?

海子心里有苦说不出。

他去南方,不是放弃诗歌去赚钱,是因为他不想再继续待在北京诗歌圈当一个边缘人物,一个完全不被认可的可怜虫。

就在去年,也就是1988年,唐晓渡等人在北京发起了“幸存者”诗歌俱乐部,当时最有名的诗人都在里面,包括海子。

海子得知这个消息时很兴奋,觉得自己和自己的诗终于找到了归属。

在“幸存者”诗歌俱乐部第一次召开创作会时,主持人号召大家谁先来读一首自己的诗,一起讨论讨论。

在座的几十位诗人你看我我看你,没人说话。

大家都知道,这种场合第一个站出来肯定会挨批评。

可社会活动经验几乎为零的海子却不知道,第一个站出来成了枪把子。

有人直接当面批评他的长诗一无是处。

而海子最看重的,不是他广为流传的短诗,比如代表作《亚洲铜》,而恰恰就是长诗。

这种批评放在其他人身上,可能不舒服几天也就过去了,但海子一直到死都没人摆脱这种耻辱。

他找好友喝酒,一喝就是一整瓶白的,醉了就开始倒内心的苦水。

自己15岁考上北大,来北京也快10年了,可就是一直找不到归属感。去参加诗歌活动,除了特别要好的朋友,根本没人正眼看他。

这样也就罢了。

海子对好几位女人都付出过赤诚之心,但从未圆满过。

他和初恋相爱两年,却因为家庭出身差距太大,毕业即分手;

他和一位已婚的“姐姐”精神上彼此深爱,却因为对方家庭原因,始终不能在一起;

他和自己的崇拜者爱过,但阴差阳错,等到他反应过来,对方已经嫁人;

他和青梅竹马的邻家女孩爱过,但因为考上北大,也错过了彼此……

这些都能从他大量的诗歌中找到血泪般的印记。

1986年10月末,他和初恋分手,写下:

在十月的最后一夜穷孩子夜里提灯还家泪流满面一切死于中途在远离故乡的小镇上在十月的最后一夜

 

初恋要出国了,他为她写下: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他为精神苦恋的“姐姐”写下: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诗歌的一字一句抵不过现实的一丝一毫。

1989年3月中旬,饱受精神病折磨的海子,南下深圳寻找自己始终放不下的初恋。

他似乎在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最后一个存在的理由。

无奈,女孩对他很冷淡。

当晚海子大醉,第二天醒来后非常自责,觉得自己深深伤害了已经结婚的她。

回京后,他把房间打扫干净,用箱子整整齐齐地放好私人物品,走向了山海关…

春风有些暖意,花也开了,望着铁轨尽头,海子仿佛看见了大海。

“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海子去世那年,王小波37岁。

那时候,他刚出版了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

说是出版,但其实荒唐得不得了。

一共印了4000册,且出版社还在未告知作者的情况下,擅自把“唐人故事”改成了“唐人秘传故事”。

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王小波头一回感受到出版小说的艰难。

不过这只是开始。

他写作耗时最长,也是最著名的《黄金时代》,出版过程简直比他写作还难。

1991年,《黄金时代》在台湾著名报纸《联合报》副刊上连载,并获得该刊中篇小说大奖。

从此,书稿辗转了大陆四五家出版社,编辑看了都说是旷世奇作,但过几天就完全没人影了。

王小波就这样被放了好几次鸽子,所以当华夏出版社的赵洁平激动地跑去他家,告知要出版这部书时,王小波并不觉得怎么样。

后来赵洁平回去写了一大堆材料,给领导做报告时,硬是没敢交全文。

等到这本书真正在大陆出版,已经是1994年7月,而且不能在任何正规渠道卖。

说白了,只能找各种地摊书贩。

怎么让这些书贩子知道这本书呢?

只能靠王小波骑着自行车一个个去跑。

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1995年,王小波接受电台采访,说自己的书能卖到一两万本是最好的。

少了活不下去,多了不需要。

他不想被盲目崇拜。

对于这本前后写了十几年的《黄金时代》,王小波被怎么出版折磨了两三年,被怎么销售折磨了一辈子。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直到小波去世,定价12.80元的《黄金时代》首批6000本都没卖完。

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1997年4月11日,45岁的王小波独自一人在家,突发心肌梗塞。

据他弟弟王征推测,王小波离世前在室内挣扎了几个小时,白灰墙上都有他留下的牙印,死后在他牙缝里还有白灰。

没人知道,这几个小时,他忍受了多大的痛苦!

他是想活下来的。虽然这个时代待他很差,但他始终保持了睿智、幽默、乐观、善良的可贵品质,一辈子都享受在纯洁的思想乐趣之中,没贪图一丝一毫物质、懒惰、傲慢、贪婪带来的欢愉。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王小波去世那年,贾宏声刚从生命的泥潭中缓过神来。

1992年,在演《蜘蛛女之吻》时,他为了体会角色“瘾君子”的感觉,假戏真做,沾上了大麻。

1995年12月31日,他爸妈直接辞去了老家的工作,去北京照顾他。

贾母回忆,那一晚漫天飘着大雪,她和老伴拖着一堆行李从吉林省四平市来到北京,和儿子开始了长达几年的“戒毒工程”!

贾宏声是内地第一个主动公开承认吸毒的艺人。

直到现在,一谈起他,大众的反应还是两个字:

活该!

但真正了解他的人知道,他是中国影史上无法替代的荧幕诗人。

他年少成名,但“不疯魔不成活”,之后却因追求极致的艺术表现而误入歧途。

他热爱摇滚乐,向往成为摇滚明星,渴望灵魂真正的自由。

他是个单纯而善良的人。

但外界因为他的吸毒史给他强加了太多莫须有的“故事”。

比如说周迅当年抛弃他,是因为劈腿了朴树。

其实贾宏声和周迅和平分手后,周迅才遇到了朴树。

当年周迅还很开心地打电话给他,说小朴和他长得很像,尤其是抽烟的时候。

听到这话,他当时有点害怕,居然还有个男的和他这么像,就把电话挂了。

想想真是好可爱。

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更可恶的是,媒体随时都会造谣他又吸毒了。

某友人说,贾宏声之前吸的毒品也只是大麻,并且已近十年没有碰了,现在说他吸毒,是不负责任的推断。

2010年7月5日,他从小区坠楼,自杀而亡。

父亲缓缓下楼,拿着一块白布盖住儿子的身体,就这样看着,异常沉默。

他的理想主义追求从来都和大麻无关。

没有人懂他,他就去天堂寻找了。

“我是贾宏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热爱摇滚乐,爱列侬和罗伯特普兰特。曾经想成为一位有名的演员,也想组建一支伟大的乐队。”

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贾宏声离世那年,22岁的胡波终于如愿成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一名大一新生。

高考他考得很艰难,考了三次才如愿以偿。

对于胡波身边大部分同学,北电不过是一所学校而已,交些志趣相投的朋友,顺便镀个金。

但对于他,这是改变人生、挑战命运的机会。

那是他天真的以为自己的电影梦终于要开始了。

胡波在学校很快就成了话题人物,因为他经常干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

比如他曾从山东济南一路坐火车到大兴安岭,就为了填补脑海中关于树叶霜降这个真实感受的空白;

他在拍片子时,为了一些不重要的细节,经常和同学老师吵翻,搞的大家都很难堪。

听过这些故事的人都觉得他是个疯子。

“幸亏他在包容度高的北电,不然早就被学校赶出去了。”

渐渐的,他开始与学校的制度以及电影理念格格不入。这个曾经他梦想的学府,给了他发展平台,也给了他痛苦的束缚。

总之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已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他开始消极,开始喝酒,开始郁郁寡欢。

后来他开始写小说,但还是卖不出去,再次败兴而归。

电影与小说的两次失败,让他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就在胡波最困难的时刻,有一次机会让他重新燃起了斗志。

简单来说就是一位圈内大佬看中了《大象席地而坐》,尽管预算少的可怜,但对于他已是非常满足。

经历过这么多坎坷和打击,能按自己的剧本拍电影,胡波死都愿意。

后来电影经历千辛万苦也拍出来了,但制片方对四个小时的片长非常不满,要求他删减到两个小时。

可他仅仅删了10分钟,就把3小时50分钟的版本还回去。

最后,制片方直接解聘了他。

也就是说,这部他呕心沥血的电影以后不管怎么着,都和胡波没关系了。

他没权利拥有导演署名。

除非他自己拿钱来赎。

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2017年10月12日,这位青年导演上吊自杀,没有任何遗言或者遗书,只有这部3小时50分的长片《大象席地而坐》。

2018年2月,它拿下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2018年11月,拿下金马奖最佳最佳剧情长片、最佳改编剧本、最受欢迎影片。

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2018年12月14日,英国上映。

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2019年1月9日,法国上映。

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2019年1月11日,台湾上映;

2019年3月8日,美国上映;

2019年11月2日,即将日本上映。

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直到现在,大陆上映都遥遥无期。

胡波和他的电影,注定不属于这个时代。

“这一年,出了两本书,拍了一部艺术片,新写了一本,总共拿了两万的版权稿费,电影一分钱没有,女朋友也跑了,隔了好几个月写封信过去人回‘恶心不恶心’。今天蚂蚁微贷都还不上,还不上就借不出。关键是周围人还都觉得你运气特好,CTMD。”

海子决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岁,贾宏声22岁

回望历史,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再到新世纪,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但似乎它又只是停在原地,毫无进步。

只是一些人老了,一些人长大了;

一些人飞黄腾达、如鱼得水,一些人横冲直撞,满头是包;

而另一些人却戛然而止,永远卡在历史车轮上。

得意的人得意,失意的人失意,匆匆忙忙,庸庸碌碌。

“不毛之地,已高楼林立,流亡之处,已灯红酒绿。”

何为人生之意义。

在这个时代下回答,唯有一个答案:

寻找意义本身!

 

参考文献:

《春天的诗人—海子纪录片》-艺术人文
《王小波艰辛的成名》-三联生活周刊
《我的弟弟小波》-王征
《青年演员贾宏声之母刻骨铭心说爱子》-知音
《追忆贾宏声最后三年 拒交女友“跟自己谈恋爱”》-南都周刊

大家正在看

有话直说

一首吗喽之歌,让几百万年轻人破防

有话直说

这首被下架的歌整活太狠,听完直呼中国朋克活了!

诗与远方

滚君

我是七八点钟的太阳!

文章数
2258
阅读量
576w
最新文章
  • 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 第一时间获取猛料
  • 更友好的阅读体验

微信扫一扫 体验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