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偶像文化元年。
这一年,充满了跌宕起伏,偶像文化的袭来,致使娱乐时代发生更迭,粉丝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瞬间淹没原始的经济涌动。
与此同时,互联网进入白热化的高潮,内容营销覆盖各大平台,导致很多过客在猝不及防下沦为饭圈一员。
常人看来,这偶像和粉丝之间的关系好比君臣附庸,崇拜者言听计从。
实则不然,就看吴亦凡粉丝刷榜事件,这只不过是时代浪潮里的沧海一粟,却也是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里,娱乐正好处于向前迈进的进程上,偶像和粉丝之间的关系如同相辅相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于普通人而言,追星过度挥霍金钱,已经超出个人的理解范畴。
他们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追星打榜,能够如此疯狂?
现在的人过于早熟,身体发育超出范畴,心智却依然让人担忧。
看现在,旧圈层文化的枷锁陆续打破,“出圈”成为不觉明厉的词汇,实际上,多数粉丝出了这个圈,很快又会进入下一个圈。
走来走去,年轻人始终都在“饭圈”中徘徊,只不过愚蠢的原地打了个转。
在这个小型的社会里,正在形成一个闭环的生态环境,粉丝分工明确,各环节运作有序。
有人负责控评,有人负责买代言,有人负责撕逼……
他们追星的方式如出一辙,打榜、纪念日应援、宣传……或者“pick出道”,总之达成一点共识:我家爱豆没错。
其中,粉丝最不成熟的便是集资。
有了大量资金的支持,便诞生了粉丝之间的帝国战争。
在网上,他们各自疲于奔命,时刻准备维护偶像形象,最终让网络乌烟瘴气,字里行间充满戾气。
在现实里,他们把资金都用在了应援上,从时代广场大屏到机场屏幕,从贴身礼物到重要节日,粉丝们挥霍上千万,把一切全部准备周全。
放眼整个网络,过度消费的粉丝俯拾皆是。
为了维持,多数人通过各种各样的集资项目,继续为偶像添砖加瓦、盖出高楼,直到遮风挡雨。
即使大多数人都已成年,见证过20多年的人生百态,可心智之低令人咂舌。
时至今日,很多叔伯长辈经常评价对这类晚辈,翻来覆去感慨:“这一代年轻人已经垮掉了。”
年轻人在所谓的虚荣心下,用一句比较直接的话形容这类行为:“傻逼、脑残。”
其实并不是这一代人垮掉了。
换句话说,上一批亲眼目睹千禧年世纪壮景的人,都曾走过这么一条路。
当初千禧年大势下,互联网刚刚崛起,我们那代人也追星,追周杰伦、追张学友……粉丝能做的最多只是买海报、买唱片,能够看次现场便已经把应援做到极致。
即使如此,当年的演唱会门票依旧被一抢而空。
可你看,当初的我们和现在的他们有何不同?
这一代人的玩法变得更多了。
像打榜、特殊节日应援、广告宣传等。
换在以前,榜单由权威机构操控,严格保障公平,粉丝的极致应援方式也只不过是每年一次的演唱会,从第一站跟到最后一站。
集天时地利人和下,他们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会近很多,仅通过网络就能做到互动。
可见,无论是经久不衰的偶像,还是独具创新的粉丝,都在迈着步伐,随时踏着时代浪潮大步向前走。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现阶段某些粉丝的偏激行为,总以为花钱就能搞定一切。
那是年轻人没有考虑到,在合理范围内花钱追星的好处:第一,不影响自己的生活;第二,不影响别人的生活。
即使如此,针对现在的情况,我们也必要抱怨,对一些不成熟的人冷嘲热讽。
在时代背景的左右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饭圈正在变好,粉丝也在成长。
事实上,饭圈已经在慢慢变好。
去年沸沸扬扬的几起粉丝集体事件,最高金额曾达4000多万,令人叹为观止。
而创造101集资资金最后下落不明的事,也让粉丝心有余悸,甚至痛心疾首。
现如今,饭圈粉丝都在寻求理性的追星的方式,不氪金、不无趣……
这一点在打榜上,表现的极为明显。
相比榜单结果,粉丝更注重的是过程,一个既不氪金又有趣的过程。
像果酱爱豆榜等诸多类似榜单,都不注重花钱打榜,而是按时自产爱心,更自成一派的开发任务体系,通过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取类似票数的爱心,从而增加大家在追星过程中的体验。
不仅如此,这类榜单还开发出了“偷取”爱心的功能,通过偷取其他偶像的爱心实施打榜,让粉丝用另类体验游戏的方式参与打榜。
在没有利益链的驱使下,偶像们才能看清现状,不断鞭策自己,发出高质量的作品,完成从乐坛新人向实力唱将的迈进。
对于大众而言,追星本身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任何人都会追星。
但有的人追星,集体豪掷数百万,用以应援偶像,不断在榜单上攀比刷量,引发不良风气。
这样的追星是错误的。
与其如此疯狂,造成恶劣影响,粉丝若能继续保持理智追星,克制自己,不通过氪金打榜,或许这个娱乐时代才有公平可言。
让偶像和粉丝一起成长,这才是追星的意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