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怒骂北大的“反革命”作家,与中国教育一斗就是70年!

有话直说 这位怒骂北大的“反革命”作家,与中国教育一斗就是70年!

愿你永葆热血!

 “你讨厌这世界什么?”

“许多”。

这是前几天,新晋金像影后春夏在采访中与记者的对话。这短短两句声声振耳,至今难忘。

讲出这两个字的春夏,眼神中尽是执着,即便她已将香港电影界的最高光环收入囊中,可她依旧不想掩饰自己对这世界许许多多的厌恶。

何止春夏,我们每个人,都一定发自内心的对这个世界讨厌过。安贫守道者千千万,我们似乎都是其中一员。

厌恶是因为爱。

譬如这并不能磨灭,我们心中对勇士的那份敬意。我们依然会被将军出行前歃血祭天的那一刻感动。将那出行前点燃的警示灯火,视作边塞永远燃烧的长明灯。

今天的主人公,她就是这样一盏长明灯,敢于和权威叫板、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的中国女人。

这位怒骂北大的“反革命”作家,与中国教育一斗就是70年!

 张曼菱

她的样子很普通,远远看去只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奶奶。然而她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

又或者说,这是个一生历尽曲折的老奶奶。

她曾跑回家乡纪念周总理,却被贴上了反革命标签,失去了上学的资格;

她是一个作家,甚至是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的中国女性,却在事业一帆风顺时毅然回到条件艰苦的家乡;

她高考全国第一,却因被世人安上的“反动”标签,无一所大学敢去收留。

她破格被北大录取,却在学校里格格不入,讲出“你们是被教育种歪了的一代”这样几近逆天之语。

她就是张曼菱,一个与这畸形的中国教育抗争的女人。

这位怒骂北大的“反革命”作家,与中国教育一斗就是70年!张曼菱

北大。中国最高学府,是众人挤破头颅也想迈进门槛一步的圣地。可在张曼菱眼中,现下的最高学府,只是中国畸形教育的缩影。

“别人没考进北大,不是因为他不如你聪明,而是不如你压抑。”

面对埋头苦读的北大学子,张曼菱讲出了这句话。

大家都觉得她疯了,这可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多少人奋斗数年却只能抱憾出局,你怎可对知识、对圣地如此亵渎?

可在我看来,她从不曾亵渎过知识。倒是自诩才高八斗的笔墨文人,曾对不起她。

这位怒骂北大的“反革命”作家,与中国教育一斗就是70年!

那是1969年,整个社会还死气沉沉,多数人难以饱腹,那时20岁的张曼菱在云南当知青。

7年后,周总理逝世。秉着世人对周总理皆有的情怀,张曼菱在昆明组织了纪念周总理的活动。

这是一个悲剧的开始,张曼菱一下子被打成了反革命分子。

“明年不许参加高考,同时失去上学资格”,短短16字,却成了张曼菱最后的宣判。

她一度抑郁,亲人朋友也觉得这孩子完了。

是啊,时至今日,在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当下,苦读十余年的我们依旧觉得高考失利是晴天霹雳般的四个字,何况在当时那个出人头地如此艰难的时代,失去了高考的资格。

这位怒骂北大的“反革命”作家,与中国教育一斗就是70年!张曼菱与校友

可张曼菱没低头认命,1978改革开放,她又重回考场,一举夺下了云南省第一个文科状元。

没人知道她是怎样度过生命中那段黑暗的,因为这黑暗似乎从未结束。

这世间,本来就是一家发难,万家大门紧锁。

成为了令人羡焉的状元又如何?在“反革命”污点的包裹下,所有光环都只会成为火炉中孤坐的一张白纸,浑身炙热,却又无从逃脱。

这一次,还是没有学校愿意在录取通知书上,填上她的名字。

可斑斑史书告诉我们,屡屡被拒绝的,不是傻逼,就是绝世英才。

张曼菱当之无愧是后者。

就在她心灰意冷,对这个世界不抱有一丝希望时,两位北大的老师,敲开了她家的大门。

“请你去北大念书”,仅仅只字片语,张曼菱热泪盈眶。

似乎是拯救濒死之人的最后一剂良药。

这位怒骂北大的“反革命”作家,与中国教育一斗就是70年!张曼菱《北大回忆》

初到北大的一段时间,是张曼菱一生中最平顺的时刻。她一下子成了学校的才女,无论在哪出入,都有一帮尾随者。

这期间,她的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还被翻拍成了电影《青春祭》,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最好的电影,滋养了一批人的心灵。

似乎这样发展下去,她会摘获各种奖项,随即功成名就归隐家乡。

可一个无法随波逐流的人,无论她在哪,都是无法对这个世界妥协的。尤其是当这个人身处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

这位怒骂北大的“反革命”作家,与中国教育一斗就是70年!

她开始看不惯学校里被禁锢的人性和被扭曲的教育事业了。1980年,她参加了海淀区人大代表的选举,成为了第一个“女竞选者”。在参选演讲上,她向所有人传输“解放女性”的宣言,毫无顾忌的讲着与这世道格格不入的话。

在那个言论并不自由的年代,这些话被人贴上了反动标签,写进了大字报。

然后惊动了中央,他们想要整治这个口出狂言的小小女子,“讲真话”,就这样成了被判死刑的先决条件。

可遭到全世界的反对又如何,重压下的张曼菱,依然没放弃自己讲真话的权利。

“挣脱高考,考入大学,我称之为“压抑的胜利”。你们赢了吗?

你们像是一群关在笼子里很久的小鸟,现在放到一个大院里。

我去过那种所谓的大学城,那是对学生的遗弃,那简直就是大学的犯罪。”

演讲时,张曼菱将这些话铿锵道来。

言语里或许有些偏激,但我明白,她不只是为了抨击这畸形的中国教育,她更希望能掰回这扭曲的一切。

她不想祖国的新鲜花朵,败落在那畸形的、禁锢人性的教育体系里,败落在无数畸形教育培养出的无良老师手里。

难道不是吗?在扭曲的教育体系下,无良老师与日俱增。

昨天,江苏宿豫一名高中生,只因上课时与同学讲了几句话,就被狠心的班主任连扇12个耳光,脑震荡突发住进了医院。

前天,大前天……似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学生,被无良老师选中,当作泄愤的工具。甘肃女生遭老师性侵后跳楼的事儿我们还没忘,可又有多少老师能以此示警,遵循师德?

我突然理解了张曼菱,理解了她为什么可以在那个言论并不自由的年代里肆意狂妄。因为那时,还有老师愿意站在学生的身后,默默保护。

当中央要派人“整”张曼菱时,大师季羡林站了出来,因担心她的生命安全,派自己的秘书每天随其左右,时刻保护。

除了季羡林,当时还有很多老师,都在暗中努力着,保护自己的学生不受迫害。那时的谆谆师道,才是真正的世道良心。

这位怒骂北大的“反革命”作家,与中国教育一斗就是70年!季羡林与张曼菱

毕业后的张曼菱,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云南。是否拥有一个光彩照人的一生,她并不在意,她只想坚守住自己心里那块净土。

“因为家乡有我心里的净土,西南联大”,张曼菱如是说。

是啊,西南联大,中国高等教育的奇迹。明明是战争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却承载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

一个培养出8位两弹一星元勋的地方,一个让美国人花数十年研究,亦无终无果的学校。

囿于对西南联大的热爱,张曼菱历时十年,拍出了历史片《西南联大启示录》,电影中西南联大师生的丰功伟绩,无不印证着当时那成功的教育。

可现在的教育呢?它依然可以改变贫困山区孩子的命运,但似乎不再有人想要称赞它了。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就曾炮轰过当下畸形的教育体系。

“面对台下校长、德育主任为主的观众,直言不讳地说,没有哪个国家的校长像中国校长这样,有那么多理念和口号。

但是,却都没有落地。”

这位怒骂北大的“反革命”作家,与中国教育一斗就是70年!

身处其中,却悍然发声,可见当下的教育,真的像张曼菱说的那样:“已经歪到了底。”

许多学生深受其害,却只能义愤填膺,从未想过要反抗。或是反抗无果,就忘记了自己曾受到的伤害。

我们不是不会教育,从孔夫子起,就已经深谙教育之道了。

可现在的国人呢,学点啥都想要跑到外国去,咱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去哪了?都跑到狗肚子里去了?

想当年,我们的北大、我们的西南联大、国立中央大学,那都是赫赫有名,甚至是时代的奇迹。可现在再看呢?无数大学生在学校里混吃等死,毫无斗志。丢不丢人?现不现眼?

这位怒骂北大的“反革命”作家,与中国教育一斗就是70年!西南联大

从过去到现在,我们非但没进步,反而退步了,变成现在这样,我们自己难道没有问题吗?

答案一定是有。难道这些问题,我们就没人看得出来吗?

答案依然是有。而且是很多人,甚至每个人,他们都看出来了,但他们不会说。

有些人是怂,不敢说;有些人是蠢,不会说;可有些人就是坏,不想说。

但是,张曼菱说出了一切。

无数热血青年没有说出来的话,却被如此一名古稀老人说了出来。年轻人的热血哪去了?难道还不如一个老太太吗?

张曼菱老了,但她的心依旧年轻、依旧热血。这个时代太缺少这样的人了,如果我们有更多的张曼菱,这个世界还会像现在一样吗?

张曼菱永远不会停止发声。

当她看见下一个害人的大学城时,我相信她一定会想起,自己2014年在北大,那场撼动人心的演讲:

“虽然头顶名校桂冠,但你们只是“被动成长”和“成功压抑”的产物。

我希望你们永远别忘了自救,别忘了自己与生俱来的那份理想!”

摇滚客

摇滚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

文章数
1232
阅读量
1067w
最新文章
  • 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 第一时间获取猛料
  • 更友好的阅读体验

微信扫一扫 体验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