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年的高考,糖姐之所以比往年更格外关注一些,主要还是因为这是咱们90后最后一次大展拳脚的高考舞台了。
然而就在恢复高考制度40年后的今天,我们却又一次在高考作文题前,自乱了阵脚。
今年的题目虽然没有像12年安徽卷上“梯子不用时请横放”让人措手不及,整体看上去都已经避免了“伪寓言”这些硬伤,一派和谐。
但纵观这些高考题, 你一定会发现,这些“紧跟时代脚步”的题目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之势,竟然把“批判”二字悄悄拒之门外。
今年北京卷的二选一的题目之一是这样的:
2049 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高考的命题需要一定的范围,这是肯定的,但这样的高考题难道不是让孩子们画地为牢?
首先,题目要求你必须写一篇记叙文,所有能够表达观点的议论文散文一概不可取;其次,为共和国拍的照片必须显示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但就事实来说,我们从来不能对未来做任何事实性的预设;
其三,这张被拍出的照片,必须是出题老师和阅卷老师觉得“够满意”的照片……
看到这样的题目,时光仿佛一下倒退了60年,一众考生们在考场上坚毅地写下那一年的高考题:《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北京卷这样刁难考生并不是第一次,16年的“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15年的“老腔何以令人震撼”,13年“爱迪生如何看手机”……若是被糖姐碰到,恐怕直接甩手在答题纸上写:我怎么知道?
是的,我们可敬的命题老师在出题的时候,已经给所有的考生贴上了标签:xx英雄的脑残粉、老腔艺术的绝代传人、带着爱迪生穿越并顺利解锁爱迪生好友身份的超能力者……
老师,您的想象力未免也太丰富了点吧?
再比如今年江苏的高考题“车”,即便整体看上去很有时代性,能写的落脚点也不少,但对于那些只见过马车和拖拉机的乡村少年,谁又曾考虑过他们的感受?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极易引导考生流于片面思考的作文题,在糖姐看来其实很容易把人逼入不会说话的境地。
而孩子们为了不被“一棒子打死”,全程800字都必须溜须拍马,创新和个性思维就在这样的压力下被泯灭了。“命题人想让我说的,却不是我想说的。”
什么是“语文”?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过代代更替而发展出了这样一个充满文化和自由的学科,它从来就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种多样的观点碰撞出了“百家争鸣”,这个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高考的目的又是什么?是为了选拔人才,说到底,也就是为了那道高考题所说的人人想达到的“辉煌成就”。
但,若我们此刻一面觊觎着未来的辉煌成就,一面把祖国的花朵培养成一个有一个听话、乖巧、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伤仲永”,那么我也相信,这之后的许多年,一切都不会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