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20小时高强度训练,这些变态的“造星工厂”到底该不该存在?

音乐猛料 日均20小时高强度训练,这些变态的“造星工厂”到底该不该存在?

铁打的粉丝,流水的偶像,难道存在就一定合理吗?

揭秘“韩流”与“土摇”的真实境况

近年来韩国组合大行其道,专辑接二连三地发,演唱会遍布世界各地,所到之处应援声不断。相信许多朋友身边都存在这样一个“韩流脑残粉”,你的微博会被“他们家爱豆”的消息刷屏,去KTV唱歌也会被迫听自己根本不懂韩文歌曲,你没看错,不是“唱”是“听”,因为多数情况下他们自己也不太会唱。

揭秘“韩流”与“土摇”的真实境况

其实“韩流”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即使不关注韩国演艺圈你也一定听过Big Bang、EXO、少女时代等等人气组合。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也骂得不轻:“他们凭什么有这么多粉丝?有这么多关注?”“不就是长得帅嘛,有什么了不起的?”

说实话,这样的无端指责实在是有失公正,没有谁天生就有众多粉丝,他们的高人气都是用血泪汗换来的。韩国的艺人在出道前都要经历超长时间、极为严苛的训练,很多艺人从十几岁就进入韩国的娱乐公司,接受全方位的训练,梦想有一天能够像自己的偶像一样出道,成为巨星,而在出道前他们都只是有着一样名字的“练习生”。

揭秘“韩流”与“土摇”的真实境况

这些心怀明星梦“练习生”们很小就背井离乡、住集体宿舍、每天训练高达20小时、吃不饱睡不饱,而这一切都在还没出道前。每个人根据自身条件不同所安排的训练时间也不同,短的一两年、长则七八年,还要接受外形测试,不合格的会被强制要求整容,然而能出道就已经是万幸了。

上面这个视频中的女团在下雨天坚持商演,跳舞接连摔跤6次,看了让人有些心疼。然而在这样竞争激烈、弱肉强食的环境中,没机会出道的真心大有人在,也许因为伤病、也许无法坚持、也许没有合适的机遇,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即便有机会出道,还要跟公司签“卖身契”,也许连续几年都还是没有收入,即使有也通常是三七分,甚至二八分,这对于一个人数众多的组合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那些爆红的日韩歌手,每一个人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唱功、舞蹈、表演等专业素质都是超高水准,性格、形象也是时下年轻人最喜欢的类型,总的来说综合素质非常好。 而最让人觉得舒服的就是每一个人都很谦虚有礼貌,不耍大牌,对工作人员非常客气,时常把“谢谢”挂在嘴边。这一点真的是国内许多音乐人所不能比的,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揭秘“韩流”与“土摇”的真实境况

国内部分音乐人现在正处于一个浮躁的状态,更有甚者打着做音乐、搞摇滚的旗号,自己天天不务正业,只顾着吸毒、泡妞儿之类。中国这么大的音乐市场,外国人都想方设法想要钻进来,我们自己却不珍惜已有的良好资源,所以在勤奋、努力、刻苦上面,我们确实应该好好向韩国“练习生”学习。

另一方面,个人认为韩国娱乐公司这种成熟的造星体系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他们不从艺人自身出发、不要求多元化、不需要个人特色,培育出来的明星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同时也不断地给粉丝洗脑,让粉丝们变成了一个个专门为娱乐公司买单的机器。

揭秘“韩流”与“土摇”的真实境况

这种“造星工厂”的模式其实是一种人性压迫,它让原本具有个人特色、有自己思想的艺人变得机械化,埋没了许多有才华的音乐人。正因如此,近年来许多曾赴韩国的中国“练习生”纷纷与公司解约回到国内发展,比如韩庚、鹿晗、吴亦凡等等,还有前段时间参加过音乐节目的张碧晨和刘维。

音乐本身就不分年龄、种族和国界,而无论是欧美、日韩,还是华语乐坛都必定有其可取和为人诟病之处。但归根结底,整个音乐行业的发展都是需要多方配合、共同努力的。公司在保证专业的模式下给音乐人更多发展的空间;音乐人摆正姿态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做好音乐;媒体则给好音乐更多曝光的机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土壤。

揭秘“韩流”与“土摇”的真实境况

摇滚教父毛爷爷说得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去开启大音乐时代吧!

原创文章,作者:思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四婶儿

他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文章数
234
阅读量
59w
最新文章
  • 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 第一时间获取猛料
  • 更友好的阅读体验

微信扫一扫 体验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