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里72天音乐节,狂欢的泛滥是音乐的枯萎与精神的稀释

音乐猛料 3个月里72天音乐节,狂欢的泛滥是音乐的枯萎与精神的稀释

三个月中除去周末,每一天都在祖国的各个地方举办着音乐节

独立撰稿人杨波说:有两个办法可以将人们集合起来:一是精神上的感召,如青年们之所以纷纷扔下书本上山下乡,是受到了共产主义终将实现的感召;二是客观上的需求,如在尚无淘宝的旧社会,每逢初一十五,村民们就兴致勃勃地去集上买些农具和日用品,说不定顺便还能调戏一下邻村的村花。

音乐节当然是一种集合群众的模式,它本属于第一种,怎奈时光荏苒,现在则属于第二种。

但是成为第二种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总是在和朋友唾沫横飞的描述中,以及凑齐九张图的朋友圈里去用热烈而煽情地语言和文字,去描述那是一场如何高举旗帜的乌托邦。但实际上,身在音乐节里的人,不可能永远年轻,总有大批人去音乐节上躺着喝啤酒晒太阳;他们也不可能永远热泪盈眶,“摇滚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这句话也不可能让你听一次哭一次。

拳头松了,眼眶干了,脖子酸了,但是大旗还是要奋力扛起啊!微博朋友圈里还是要高喊爱与和平啊!精神上的坍塌影响不了需求上的饥渴,为了满足日益壮大的文青、滚青队伍,音乐节依旧在吾国的版图上如火如荼、遍地开花。

3个月里72天音乐节,狂欢的泛滥是音乐的枯萎与精神的稀释

粗略统计了一下,2016年8月到10月这三个月的音乐节,分析数据之前先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8月中上旬已落幕的音乐节统计不完全,第二是10月很多音乐节还未公布阵容以及确定具体时间,所以数据必然存在很多遗漏,但是依旧在大部分人意料之外。

3个月里72天音乐节,狂欢的泛滥是音乐的枯萎与精神的稀释

据非常不完全统计,在八月到十月这三个月里,全国各地一共有32场音乐节。每场音乐节从一天到三天不等,时间当然有重合,而直接相加总天数达到了72天,相当于在这三个月中除去周末,每一天都在祖国的各个地方举办着音乐节。

除去已统计的这些音乐节之外,全国各地还有各种风格的音乐节,电音、爵士、硬核、金属等等,都未在统计数据中。另外八月至十月显然并不是音乐节的高峰期,炎热的天气还是影响了音乐节的举办,因此在五月左右全国音乐节的举办密度可能会有更吓人的数据。

这样的数据确实令人惊讶,在不久的过去,滚青们每年都要蛰伏着自己体内的躁动因子焦急地等待着一年一度的迷笛或者草莓,甚至还有很多情节比较深的人会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而现在这个局面,每年上百场的音乐节你再闲也对立不起来了。

3个月里72天音乐节,狂欢的泛滥是音乐的枯萎与精神的稀释

可怕吗?可能光看数量也谈不上可怕,那就来看看这些可怕的阵容。

曾几何时,两个音乐爱好者碰到一起会聊,你看过谁谁谁的现场吗?而现在,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你第几次看谁谁谁的现场了啊?而如果对方是个江浙沪地区的乐迷,他很有可能告诉你,昨天,前天都各看了一次。

在上面那种统计表中,很多音乐人的名单频繁出现,像陈粒、好妹妹、宋冬野、马頔、李志,八月到十月这三个月里的演出至少都有四场。而像面孔、郑钧、唐朝这些老炮儿,也都都有两三场。高冷的朴树四场、低调的许巍五场、二手玫瑰这种专业户顺理成章达到了七场。

也就是说,现在的音乐节阵容基本大同小异,尤其是压轴的大牌数来数去也就这么些人。那么在阵容很难出新的情况下,音乐人本身能否能够凭借其自身的摇滚精神做到拒绝雷同呢?答案是,抱歉,做不到。

3个月里72天音乐节,狂欢的泛滥是音乐的枯萎与精神的稀释

教父崔健,每次音乐节都抓住一切机会传递价值观,“如果说西方的摇滚乐是洪水猛兽,那东方摇滚乐就是一把刀子”之类的言论,各位滚青早已听了无数遍成了必背篇目;二手玫瑰的“康桑阿米达”也已经在无数座城市“接客”;痛仰的《低处穿巡》必然不超前两首;李志大屏幕上的HelloKitty也熟悉到能画出来了;还有郝云,不管到哪里都是“感谢牛逼的xx考验了我们牛逼的感情”……

这种现象很让人难过,但是想想也能理解。下午还在这晚上就到了那,衣服都来不及换,台词又怎么更新呢?李志在众多音乐人当中还算敬业,每年至少有一批新的编曲,而其它的音乐人呢?十年不出专辑的都有,但是能歇俩月忍住不演出的,有吗?

资深圈内人丁太升和邓柯在脱口秀节目《海豹观点》里算了一笔账,痛仰和逃跑计划每年的演出费应该都在一千万以上。我们甭去计较各种支出,其它开销再大也比之前树村出租屋里吃白水煮面的日子好了太多太多。那么在粮食足够的情况下,能否提高一下精神食粮的产量呢?

3个月里72天音乐节,狂欢的泛滥是音乐的枯萎与精神的稀释

时间在重叠、阵容在循环、内容在复制,唯一在变的可能就是举办地了。从一开始的北上广这些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到南京、合肥、石家庄这些省会城市,再到扬州、黄山、绵阳这些三四线城市,中国的音乐节正在逐步实现城市包围农村的战略部署。

曾经一年一度的迷笛,现在已经发展到北京迷笛、太湖迷笛、深圳跨年迷笛等等,草莓的大旗更是插遍了武汉、重庆、长沙、厦门。那么这些舞台下面的这些乐迷呢?他们有多久没有听到新作品了?一场又一场的音乐节,进步又在哪里呢?

除去迷笛、草莓以及摩登天空等公司打造的其它子品牌音乐节,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不断积极地冒出各种野鸡音乐节。这些野鸡音乐节大都有四个共同点:政府牵头、商家砸钱,阵容牛逼、效果差劲。而不论专业还是野鸡,所有音乐节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稳赚不赔。

中国的音乐节的门票收入和音乐人费用和设备费用基本持平,主办方赚的基本上都是展位商户、赞助商的钱,因此国内音乐节票价已经很实惠了。但是价格的合理不代表质量的合格,你可以一杯可乐卖我十块,但是你不能卖我两块,但是里面掺了半杯水。

用狂欢来形容音乐节是无比的准确,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来说狂欢是不需要理智的。但经验又告诉我们,狂欢也是短暂的。这两者互相煽风点火,主办方因为短暂所以继续不管不顾不负责任地去组织一场又一场狂欢,而乐迷则因为狂欢则恍惚所以不在乎持久还是短暂。

3个月里72天音乐节,狂欢的泛滥是音乐的枯萎与精神的稀释

其实不论文化、科技还是政治,每一波新浪潮刚涌来时,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随着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公众对自身需求的明晰,以及各种规则完善,这些都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现在炙手可热的音乐节市场最终会冷却下来,残次品在浪潮中被淘汰,优胜者在冲刷之后变得更加完善。音乐节必然不再会回到稀有的状态,而且也很有可能不再像曾经那样饱含着情怀,但它会在竞争的危机,和发展的思考中完善自己。我们不再会因为厕所少、物价贵、地方偏僻、柳絮纷飞而痛骂。

而对于音乐人们,当他们滚瓜烂熟的台词再也激不起台下高潮迭起,当理想、信仰、精神这样的词汇被稀释得寡淡,他们也终于会沉淀下来。他们总会意识到,辗转于各个舞台演戏的日子比大夏天蒙上棉被排练更为难受。

那么乐迷呢?谁管得了呢?也许信仰还会在风中飘着,也许套子还会在兜里揣着,那是每个人的权利。我一点也不害怕有朝一日音乐节会打出“文明摇滚、健康民谣”的口号,因为人们总会找到下一个“本我的出口”。我害怕的,是不健康的音乐节生态把这些出口堵死了,把这个世界上少得可怜的嬉皮士们残存的理想主义堵死了,那将是件真真悲哀的事情。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侵权请联系 立即删除

大家正在看

有话直说

谁在“杀”死许美静?

音乐猛料

音乐猛料

潇 潇

微博:@喂薄一潇在哪

文章数
376
阅读量
112w
最新文章
  • 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 第一时间获取猛料
  • 更友好的阅读体验

微信扫一扫 体验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