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笛,新人类的节日

迷笛,新人类的节日

迷笛音乐节”是中国内地第一个摇滚音乐节,至今已有了十多年的历史。因为始终坚持摇滚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意志,同时还是中国新一代年轻人追随西方嬉皮文…

迷笛,新人类的节日迷笛音乐节”是中国内地第一个摇滚音乐节,至今已有了十多年的历史。因为始终坚持摇滚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意志,同时还是中国新一代年轻人追随西方嬉皮文化的一个开放平台,迷笛音乐节因此被誉为“中国的伍德斯托克”(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英文全称Woodstock Music Festival,始于1969年,曾是美国60年代嬉皮运动的标志之一,也是迄今全球最重要的摇滚音乐节)。

如今的迷笛,已然成为每年一度中国摇滚迷、时尚潮人以及另类青年们汇聚的圣地。迷恋迷笛的年轻人,是中国年轻人中的异类,是传统中国的“新人类”。以摇滚之名,“新人类”们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在迷笛的舞台上,用特有的方式庆祝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

2000年,北京迷笛现代音乐学校在校内礼堂举行了一场教学汇报演出,这被认为是迷笛音乐节最早的雏形。前两届的迷笛音乐节都发起于迷笛音乐学校本身,带有校内师生自娱自乐联欢的性质。

2002年,从第三届迷笛音乐节开始,迷笛走出了礼堂,走上了草地,在迷笛学校的大草坪上,掀起了中国第一次巨大的pogo,开创了中国内地户外音乐节之先河。迷笛第一次有了主题——“向劳动者致敬”;第一次印刷了正规的宣传海报;第一次有了音乐节logo;第一次制作了纪念T恤。迷笛的舞台边也第一次有了同步视频的投影大屏幕、跳蚤市场以及创意市集。

2002年“五·一”,51只来自全国各地的摇滚乐队,轮番登台演出。3天的演出,每天都从中午持续至午夜。迷笛的摇滚乐队与摇滚迷们共同演绎,制造了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的“伍德斯托克”。英国广播公司BBC及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向全世界现场直播了音乐节的实况,外界均以积极的态度评价这种活动在中国的出现。

迷笛,新人类的节日在迷笛音乐节的创办人张帆看来,迷笛本身是一种对平等的尊重和推广,“大家在一起享受音乐和啤酒,一起欢乐,没有观看位置的好坏,也没有身份的高低差别,在这个‘文化特区’里,享受宽松的气氛,享受尊重、爱和温暖。”

崔健也毫不吝啬地称迷笛是“中国唯一因为音乐的音乐节”。

“5月的阳光、音乐、啤酒,当然不能错过!……”北大在线在迷笛音乐节起步时的网络推广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迷笛从最初的8000多人到现在每次聚集约10万人,日渐拥有了强大的人气。“摇滚乐在中国,到了最好的时候”,中国新摇滚教父谢天笑对此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在迷笛的带领下,2011年全年,中国各地大大小小举行了约100场户外音乐节。这些音乐节互相模仿、彼此竞争,逐渐形成一种“音乐节产业”。但迷笛仍独树一帜地以原创摇滚独立音乐为旗帜,拒绝流行、拒绝非原创。“重要的不是摇滚,而是你们”——2001年舌头乐队主唱面对观众说出了迷笛最鲜明的特质。

2012年,迷笛音乐节迎来它走向户外的第十个年头,并且这一年的迷笛将在上海、北京、日照三地举办三场。十年历程,迷笛音乐节从扶持地下摇滚乐队演出逐渐过渡为顺应主流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成为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及扶持。

迷笛,新人类的节日借助西方文化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迷笛从模仿到自创品牌只用了十年时间。这十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观念日渐开放的十年。十年间,一代中国年轻人在接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接受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张帆说,“迷笛培养了一代人的耳朵。”在中国年轻一代的成长中,迷笛不仅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娱乐方式,更提供了一种消费文化。

迷笛的忠实粉丝是有别于传统青年的“新人类”,他们是一群拥有摇滚基因、崇尚自由精神、追求西方独立生活方式的中国新一代。他们的青春是“另类”的,他们特立独行、反传统,并崇尚发源于西方60年代的嬉皮精神。于这些“新人类”而言,摇滚乐是逃离现实的一个机会,迷笛给他们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放纵,一场关于青春岁月的乌托邦。
迷笛,新人类的节日

【拍摄手记】迷笛十年,告别新人类

我拍摄迷笛音乐节已经十年了。通过迷笛音乐节十年的历程,我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另类青春。在我的镜头中,迷笛也像一个孩子一样,从单纯稚嫩到成熟独立。

2002年,我在北京《视觉21》杂志社做图片编辑兼摄影师。杂志社派我去迷笛音乐学校拍摄“2002年迷笛音乐节”。从此我与迷笛结缘,一个长线拍摄选题渐渐成型。

最初的迷笛音乐节仿佛是沉寂太久后的一场集中爆发,太多令那个年代的中国感到“不可思议”的人出现在迷笛,一个在地下蛰伏了许多年的中国“新人类”群体在迷笛集体探出地面。有媒体形容“迷笛音乐节上70%的人不正常”。

新世纪最初的十年已经成为历史,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在新一代中国年轻人的成长中,外来文化不可避免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中国年轻一代正在经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曾经的“新人类”经过十年演变,如今不再“另类”和“先锋”了。西方的摇滚文化在中国也已经从展现个性与不羁,演变成一种大众娱乐消费方式。

参与迷笛的观众人数从最初的几千人飙升至近十万人,迷笛从小众走向大众,“新人类的节日”成为了“公众的节日”。

旁观迷笛音乐节十年,我明显感受到,与迷笛的跃进相呼应的是“新人类”的蜕化。随着时代变迁,摇滚文化、嬉皮精神这些曾经被认为“先锋”、“另类”的符号,日渐被中国主流人群接纳,进而演变成一种大众娱乐消费方式。导演、作家、艺术家、媒体策划人、国际500强企业精英,也纷纷赶来迷笛过节。“出格”的人越来越少,70%的人看起来都很正常。

也许,“新人类”已经被我们的观念消化,抑或是,我们正迎来一个全民皆为“新人类”的时代。

2012年,我第十次在迷笛音乐节的现场拍照,我的镜头很难再捕捉到十年前那种能带给人强烈视觉冲击的另类而张扬的年轻人。曾经的“新人类”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转自腾讯网
作者日越

大家正在看

有话直说

这首被下架的歌整活太狠,听完直呼中国朋克活了!

丁次

到哪里都是颜值担当

文章数
155
阅读量
90w
最新文章
  • 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 第一时间获取猛料
  • 更友好的阅读体验

微信扫一扫 体验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