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只留笛声在耳边

2012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只留笛声在耳边

这是一篇罕见的用摇滚题材写出的满分作文。作者居然能将和摇滚八竿子打不着的作文题目扯到柯本、列侬、迪伦等摇滚明星上。其实想想也不奇怪,谁说摇…

这是一篇罕见的用摇滚题材写出的满分作文。作者居然能将和摇滚八竿子打不着的作文题目扯到柯本、列侬、迪伦等摇滚明星上。其实想想也不奇怪,谁说摇滚只是一种音乐形式了?

作者说:“孤独是摇滚乐人拿起吉它那一刻起便签下的契约”。老计的孤独又何尝不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孤独呢?越是心有所向,就越是形单影只。因为此时你的心里是满的,容不下现实世界的斑斑点点。

当年阅卷老师在列举了文章三个优点之后,给出了这样一句总结:从这篇考场作文中能够看出作者丰富且精彩的生活——这是本文有别于大多数考场作文并令后者黯然失色的最简单的理由。谢谢这位老师发自内心的鼓励。也许,同样一篇文章,放在其他教条的老师手中可能就是一个悲惨的下场。

作文题目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敬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只留笛声在耳边》

2012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只留笛声在耳边

1994年4月5日,摇滚巨星柯特·科本在西雅图的一间木屋中饮弹自尽。我一直很欣赏科本的音乐才华,但才华不等同于觉悟。外界分析,导致科本自杀的根本原因是他感到深爱他的乐迷并不真正理解他——而正是这一点暴露出了他觉悟的不足(编者注:关于柯本的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折磨他很多年的病痛,原作者如此描述欠妥。):因为摇滚从来都是孤独的音乐。摇滚乐与其他流行音乐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巨大的煸动力:“猫王”的腰肢轻轻一扭,“谁人”乐队奏起一个音符,“披头士”的一句吟唱,“滚石”乐队的一句嘶吼,都能瞬间点燃少男少女们的荷尔蒙,让人群爆炸。然 而在歌迷山呼海啸的背后,吉它英雄们却要承受无边的孤独:演出结束,人潮散去,乐迷们回到正常的生活秩序,歌手回到住所;乐迷不是朋友,音浪中的共鸣亦不是好友的陪伴。摇滚人所承受的孤独莫不像大山深处的老计:演出结束后,摇滚乐手孤单落寞。

列车走远,老计继续独自巡视,只留笛声在耳边。最能将乐手的孤独传达得淋漓尽致的歌曲当属鲍勃·迪伦的《像一枚滚石》。上世纪 60年代初的迪伦曾是美国民权运动的音乐先锋:集会上总有他的身影,游行中群众总会唱起他的歌曲,“迪伦热”一时无俩,等待他的只有人潮和鲜花。然而当时间流逝,迪伦歌曲中所反对的事物并没有消失: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还在继续,古巴导弹危机带来的恐惧仍在人群中蔓延。迪伦开始怀疑音乐的力量,并做出改变,然而改变之后等待他的不再是鲜花与人潮,而是指责与辱骂。或许是第一次,少了人群的簇拥,迪伦与他的吉它被暴露在不友善的空气之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迪伦唱起了摇滚乐手的孤独之歌:“你感觉如何?你感觉如何?你不为人所熟知,像一枚滚石……”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民谣之父伍迪·格斯里生时风光无限,死时床边竟无一人;约翰·列侬用音乐呼唤和平,但竟被一名不满二十岁的乐迷枪杀;崔健用一首《一无所有》唱出人们的痛楚,但离开舞台,他在精神层面仍是一无所有。(编者注:此处作者强调的是崔健精神层面的孤独。)这些都是摇滚乐人的孤独。

然而那又如何?

孤独是摇滚乐人拿起吉它那一刻起便签下的契约。“孤单地为世界歌唱不求回报”正是摇滚精神众多精华之一。更何况当乐手在舞台上扫弦歌唱时,他们的风光无人能及。

又或许“孤独的付出”是人类共有的品质,而正是这一点使摇滚乐风靡全球。那么我们又何必非要求什么回报?孤身一人在属于自己的大山深处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当感谢的列车驰来,你我敬礼,列车鸣笛;当列车远去,你我继续孤独地付出,只留笛声在耳边。
2012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只留笛声在耳边

附:[老师评析]

本文亮点很多,最迷人的莫过于它的取材。

谁说“老计”是孤独的,各行各业中不是都有“老计”吗?比如摇滚。坚信自己钟爱的生活可容纳涵盖一切试题,坚信考场作文的本质是对生活的抒情,是一个成熟考生的应有信念。

第一,我们有自己钟爱的生活吗?就本文来看,作者对西方现代音乐十分熟稔:柯特·科本自杀的时间及原因,“猫王”、“谁人”、“披头士”、“滚石”的风格特点,鲍勃·迪伦《像一枚滚石》的创作背景与歌者心路,伍迪·格斯里的生前与身后,约翰·列侬的理想与归宿„„文中涉及的音乐历史长达近50年,所述细节,无一不确。作者在知识上的专业令人佩服,在选材上的英明更令人赞赏。

第二,我们钟爱的生活与试题有必然联系吗?就本文来看,作者由“老计”到摇滚人的类比相当成功——“摇滚人所承受的孤独莫不像大山深处的老计:演出结束后,摇滚乐手孤单落寞;列车走远,老计继续独自巡视,只留笛声在耳边”“孤身一人在属于自己的大山深处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当感谢的列车驰来,你我敬礼,列车鸣笛;当列车远去,你我继续孤独地付出,只留笛声在耳边”。这两处叙写与定位像两枚钉子,将本文的取材牢牢地钉在题目的限定性上。契合点之鲜明,生发点之鲜活,令人眼界大开且心悦诚服。一部摇滚音乐史似乎都是为这个题目而存在的,这就是考生的高明。试题材料与生活材料之间未必存在着天然的关联,它们之间的思维通道是由作者构建的,这种构建在本文中表现得异常精彩。

第三,我们用自己钟爱的生活围绕一个陌生的试题要讲一个怎样的道理呢?就本文来看,无论是对老计还是摇滚人,作者对他们与生俱来的孤独认识得颇为深刻:“摇滚从来都是孤独的音乐”“精神层面仍是一无所有”“孤独是摇滚乐人拿起吉它那一刻起便签下的契约” “孤单地为世界歌唱不求回报”“‘孤独的付出’是人类共有的品质”„„在作者看来,任何“汽笛声”都是短暂的,一个强大的人,对回响应保持平静甚至不求回响,学会与生命本质的孤独安然相处,并在孤独中坚守灵魂。这种超越性的认识,是对“老计”的理解,亦是对人类的告诫。其气度也不凡,其境界亦高远。

一句话,从这篇考场作文中能够看出作者丰富且精彩的生活——这是本文有别于大多数考场作文并令后者黯然失色的最简单的理由。

最后,请原谅小编我的不诚实,当年北京市并没有一篇满分作文,但这篇绝对是最优秀的之一。

 

大家正在看

有话直说

谁在“杀”死许美静?

滚君

我是七八点钟的太阳!

文章数
2260
阅读量
577w
最新文章
  • 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 第一时间获取猛料
  • 更友好的阅读体验

微信扫一扫 体验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