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麦卡特尼与约翰列侬:一对相爱相杀了半辈子的好基友(下)

有话直说 保罗麦卡特尼与约翰列侬:一对相爱相杀了半辈子的好基友(下)

如果约翰与保罗都活着,他们就会“再度联姻”。

编者按:本文来自第三方投稿,作者:PROTESTATION

“The Beatles”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Hey Jude”歌声响起,安慰多少年轻的心。 四个披头士创作的经典璨若星辰,成就无人能及;就歌曲创作而言,约翰·列侬与保罗·麦卡尼搭档功不可没。

这个乐坛传奇是摇滚乐迷多年以来的挚爱,走近列侬与麦卡尼,走近披头士乐队,纪念《帕柏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1967年6月1日发行),纪念“The Beatles”。风采永驻,经典永恒。

图片7.png

如果说,约翰在制作《帕伯军士》期间更多的表现出顺从,那么很快,他就重申了“主权”。1968年春,披头士们去印度拜访“超觉静坐”创始人马哈里希‧马赫施‧约吉,旅途中,约翰和保罗用吉他打发时间,创作了大量曲目,最终收录在《白色专辑》中。然而,那个充满幻想的列侬已杳无踪迹。他变得咄咄逼人,甚至充满敌意,称《帕柏军士》是“最大的败笔”。杰夫·埃默里克在《白色专辑》的录制现场看到列侬,他惊呆了。录制结束后,杰夫记录道,约翰近乎“精神错乱”。

对于自己的转变,约翰的解释截然不同:“清闲多年,如今,我就像当初那样,充满创造力,更具主导性。”

一些说法将约翰的转变归咎于小野洋子,她不仅闯入他的生活,还闯入录音棚。理所当然,洋子常被指为乐队解散的罪魁祸首。但关键在于,约翰怎样通过洋子维护权力? 十足的大男子主义作风——他旨在提醒他人,增添乐队成员,自己说了算,就像十一年前邀请保罗加入“采矿人”一样。有一次,洋子在现场评头品足,施加影响,日子一久,她便造成了约翰与保罗之间的隔阂。但最初,保罗只是为约翰的转变而难过,他依然以自己一贯的作风,努力保证一切运转正常:不断调解,不断声明。眼睁睁看着约翰变得出格,也理解是个性使然。跟以前一样,他盼望着时候一到,依然能够联手创作。

约翰这样的坏哥哥,保罗从未有过,而保罗对于约翰,
是个勤奋好学,颇具魅力的死党,并且能与自己步调一致,
难能可贵。

图片8.png

抛开矛盾不谈,正是因为矛盾,才能诞生伟大的作品。尽管《白色专辑》的录制过程充满了紧张与不悦(埃默里克实在不愿看到这种局面,干脆辞职不干),却依然跂身经典唱片之列。两人在许多曲目中互换角色,约翰沿袭保罗的风格,唱起了《Julia and Goodnight》这样的小情歌,保罗则走约翰的路线,沉浸在嘈杂、咄咄逼人的调调里,唱起了《Helter Skelter》、《Why Don’t We Do It in the Road》。不管气氛有多紧张,这对搭档依然具有无限创造力。一次,在排练《Ob-La-Di, Ob-La-Da》(由麦卡尼所作,曲风迷幻)时,约翰愤然离开,直到深夜归来,坐在钢琴前,急速敲击键盘,迸发出节奏更快的版本,最终得以收录于专辑。约翰与保罗在创作上依旧相互应和。1968年6月4日,约翰创作《Revolution 1》,歌曲赞颂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政治斗争,一周以后,保罗带来《Blackbird》,据他说,歌曲讲述了美国南部的民权斗争。对于感情生活,两人也是你唱我和。约翰将洋子带进录音棚后不久,保罗也带上了自己的女伴。而1969年3月,在保罗与琳达·伊斯特曼完婚的第九天,约翰娶了洋子。

只需充分支持,创作搭档之间不论关系如何,都能硕果累累。多年来,约翰和保罗有幸拥有这样一种支持,而一切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分崩离析。1967年,乐队经济人布莱恩·艾普斯坦死于药物过量,一时间无人能替。正值此时,乔治·哈里森也对自己长久以来所扮演的次要角色表示不满。

图片9.png

当约翰与保罗沉浸在彼此的音乐世界里,一切都那么完美。1969年1月,披头士们在苹果公司大楼(由披头士创办)的屋顶,举办最后一场标志性的演出,纪念乐队走过的十二个年头。屋顶上,约翰居左,保罗居右,两人远望人群(其实是看者屋顶周围),时而转过身,四目相对。乔治站在最左侧,跟他们面对面。演唱进行到《Don’t Let Me Down》第三段,乔治忘记歌词,开始呓呓自语,编起了副歌,突然,他与保罗不约而同地转身相对,找回了曲调,若无其事一般。约翰腼腆一笑,保罗轻轻点头示意。

他们恰如其分地阐释了约翰·高特曼(著名婚姻专家)提出的“补救”观念。所谓“补救”,就是搭档的力量能够弥补不足。随着数月以来重重矛盾的散去,涌现出更多“佳话”。1969年4月,约翰与保罗录完了《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歌曲灌制在唱片背面,保罗说这是自己最爱的一首披头士音乐,它是那么的非同一般。同月,约翰带着自己的新歌《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匆匆赶到保罗家中。乔治跟灵格不在场,两人乐此不疲地录了一整天。约翰主唱兼吉他伴奏,保罗弹贝斯,打鼓,钢琴伴奏,摇沙球,唱和声。

图片10.png

最终拆散披头士的并非创作的不和,而是商业运作的冲突。在权利争夺中,约翰被艾伦•克莱恩的花言巧语动摇,草草签下合约,而克莱恩是个精明狡猾,臭名昭著的经纪人。乔治跟灵格紧随其后,一时糊涂,双双掉入克莱恩的陷阱。保罗却没照做。

据说,披头士乐队就这样,无可挽回地走向解散。

一切也并非他们所愿。

人们总觉得披头士乐队的解散充满戏剧化,相互陷入戏剧性的冲突,又彼此相视,动情演唱,曲终人散,挥泪话别。而离别,更像乡村音乐里唱的那样,游子离开故乡,再没回来,原因不得而知,离开的人没有头绪,留下的人不知所以,听众也无从知晓。

1970年4月10日,一行标题占据了英国《每日镜报》头版大部——《保罗退出披头士》,副标题为《列侬——麦卡尼乐团解散》。文章引用了媒体对保罗的一段采访(他刚刚发行了自己的首张独唱专辑),其中:

记者问:你有没有打算,跟披头士乐队一起,发行新专辑或单曲?

保罗答:不,没有。。。

记者问:你能预见和列侬重归于好,再度联手创作的那天吗?

保罗答:不,我不能。

伴随两句简短回答,在人们眼中,4月10日定格为披头士乐队正式解散,约翰——保罗搭档瓦解的日子。又过了一段时间,保罗声称一切都是误解。看到号称“披头士解散”的标题之后,他对记者说:“天哪!我都干了些什么?我从没想过你们会认为‘保罗退出了披头士’。”

不过,他的确在采访中透漏过这层意思:

记者问,这张专辑是乐队之余的休整,还是单飞生涯的开始?

保罗答:时间会说明一切。一张独唱专辑意味着“个人生涯的开始”。不以披头士的名义发行说明它出于自我休整。两者皆准。

前一年的九月,约翰也表达了散伙的意愿,他告诉乐队伙伴,想跟乐队“离婚”。然而,五个月之后,也像保罗一样反悔了,他告诉BBC,一次“脱离”意味着“新生”。这些年来,约翰对保罗恶言相加,在独唱歌曲《How Do You Sleep》中,甚至说保罗的音乐无聊至极,更像助兴的调调。而现在,他不再忿忿不平,话锋一转,称保罗为“挚友”。1974年8月28日,在自己的最后一场大型公演中,约翰表明自己愿意追随保罗。那晚,他将献唱埃尔顿·约翰秀(位于麦迪逊花园)。节目开始之前,竟然紧张地在后台呕吐。

约翰上场,众人疯狂。据称,发狂似的人群,几乎要把麦迪逊花园的地面掀起来!跟埃尔顿合唱两曲之后,他唱起了《I Saw Her Standing There》——当晚两人合唱的第三首,也是最后一首曲目。他冲人群说:“我们一致决定添上另外一员——我那久违的‘未婚夫’——保罗。”

图片11.png

只要约翰与保罗都活着,他们就会“再度联姻”。据琳达·麦卡尼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保罗十分渴望跟约翰再度联手。七十年代后半段,约翰告别了乐坛。直到1980年,与洋子一同发行《双重幻想》。同年12月,被歌迷杀害。如果约翰·列侬还活着,会有怎样的情节?据《双重幻想》的专辑制作人杰克·道格拉斯回忆,约翰还在筹划着来年与保罗再度“联姻”呢!

大家正在看

有话直说

谁在“杀”死许美静?

有话直说

有话直说

PROTESTATION

他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文章数
2
阅读量
3w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 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 第一时间获取猛料
  • 更友好的阅读体验

微信扫一扫 体验小程序

意见反馈